企業逐利尋求Martech解方 Appier營收再創高
沛星互動科技(Appier)9日公布2022年第1季財報,成績亮眼,第1季營收達42億日圓,年增53%,創下新高,更首次實現單季營業利益,尤其美國市場表現強勁,營收年增14倍,貢獻第1季成長動能。呼應營收成長加速,其年度經常性營收(ARR)則來到158億日圓同樣達到新高,年增 49%,毛利年增 60%,毛利率則是提升至50%。同時,沛星也宣布與國內最大的連鎖超市全聯福利中心展開全面合作。
AI成產業引擎 醫療、軍事、元宇宙應用備受期待
「2022 Taiwan AI EXPO」於4日起一連三天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登場,本文同步收錄於現場發送之AI EXPO專刊中。 人工智慧(AI)技術與應用於近年快速發展,小至行動裝置、智慧語音助理,大到製造產線、設備機台等皆可看見AI技術在其中,更在不同產業中與傳統的模組發生碰撞,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樣貌。
智慧零售助力品牌新零售轉型 業者以OMO掌握商機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已逾兩年,消費模式與產業生態因疫情不斷變化,零接觸商機持續發酵,企業採取數位轉型、虛實融合(O2O)的營運模式,以迎戰OMO全通路新零售時代。 資誠創新諮詢董事長盧志浩表示,零售產業的挑戰以及數位轉型浪潮,再加上疫情推波助瀾下,社交距離、遠距工作模式推升線上購物需求成長,帶動相關業者積極拓展虛實融合營運模式,盧志浩建議企業瞭解最新市場趨勢
從K歌到網紅 iKala華麗轉身 盼人本AI弭平數位貧富差距
在2011年底、2012年初,一間以線上卡拉OK萌芽的新創iKala就此誕生。短短十年,iKala已華麗變身,成為涵蓋現在最熱門兩大產業—雲端、AI的潛力新創,2021更被選入「NEXT BIG」國家隊,期盼海納新創能量,讓台灣從另個面向躍上國際舞台。 從線上卡拉OK到直播平台,再轉到雲端、AI網紅行銷與顧客數據平台(CDP),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解釋,數次轉折
第三方淘汰、第一方崛起 自有數據池或成決勝點
儘管網路與數位化為大眾帶來諸多便利,然隨著數據隱私意識抬頭,大眾對於數據如何被運用、被誰運用、怎麼運用的議題更加關注。 在數據經濟的脈絡下,網路平台與服務應用提供業者藉由收集使用者資訊與數據資料,用以分析出消費者偏好與相關預測,也能提供更為個人化的服務。然而,使用者的數據資訊卻逐漸被濫用,或進行販賣,或遭置於暗網,損害使用者權益。而這些侵犯使用者權益的情事發生,也是數據隱私意
數位行銷新商業戰場 靈活度成決勝關鍵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眾許多日常生活行為轉向線上,也帶動過去以實體為主的業者開拓數位管道以及經營線上客戶體驗的需求漸增。在進入與疫情共存的生活模式後,隨之而來的,便是業者如何兼顧線上與線下管道,以及需要優化客戶體驗經營,以利虛實整合(OMO)的效益最大化。 Adobe釋出的最新2022數位行銷報告指出,在疫情發生的兩年期間,大眾與客戶端的期望發生了不可逆的轉變
Martech造「星」 Appier挾3動能乘勝投資
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於14日發布2021全年財報與第4季營收。Appier 2021年成長動能強勁,2021全年營收年增41%,達到127億日圓。Appi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解釋,解決方案採用率的提升與各地區業務增加是Appier維持成長的主要動力,且2021年也首度實現EBITDA轉正。 Appier對於2022年的發展依然抱持正面態度,並預期2022全年營
LINE開發者大會登場 大玩元宇宙、展示技術進展
LINE台灣於19~20日舉辦年度開發者大會LINE Techpulse 2022,本次首度以全線上並於LINE Music LIVE串流直播。本屆大會著重元宇宙(Metaverse)主題,並建構虛擬場館與應用AR技術,更有講者於化身LINE虛擬分身(Avatar)進行演說。而本屆開發者大會主要亮點有四,分別為人工智慧(AI)、數位金融、外送服務與行銷科技(MarTech)。
疫情拓寬跨境電商之路 PChome東南亞告捷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消費行為,並讓整體零售業務出現質變,除電商營運增溫衝擊實體零售通路業者的營運,進而驅動實體零售商加速數位轉型的進程外,另跨境電商業務需求浮現,也誘發新商業模式與商機竄出。對此業者提醒,線上零售的營運模式已更趨多樣,除傳統電商平台外,直播、社群平台的銷售力直線上升,輔以虛擬貨幣的使用,已更有利電商生態體系與影響力擴大,成長速度也必將超出原先預期。
簡立峰:產業AI化成台灣新創走向國際絕佳機會
2021年台灣新創圈可說是好消息一樁樁,除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於日本東京證交所Mothers創業版上市之外,Gogoro也宣布預計在2022年以SPAC的方式於美國NASDAQ上市。Appier、iKala董事簡立峰相當看好未來幾年台灣新創的發展,並樂觀期待未來五年獨角獸將會陸續出現。 許多創投組織、加速器等皆建議,新創從第一天就應該想著國際市場,如此一來才能將市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