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太空旅行價格居高不下的因素有哪些?
隨著Blue Origin、SpaceX、Virgin Galactic等私人企業跨足太空產業,太空觀光業務於2021年正式開展,雖有利成本下降但仍所費不貲,目前仍屬超級富豪級的消費,火箭化學方程式、燃料成本、任務營運以及火箭與太空艙等的製造成本、通貨膨脹等都是商業太空旅行昂貴的因素。 根據Slash Gear報導,BBC Science Focus表示,基於化學燃料推進的火
直升機回收火箭推進器 Rocket Lab離成功只剩一步之遙
Rocket Lab的Electron火箭推進器返回大氣層後使用降落傘減速、小型推進器控制高度,原本是等到Electron火箭推進器落在太平洋後再以船隻回收,日前首度測試成功以人員駕駛的直升機主動從空中攔截,但未完成將推進器吊掛到船隻甲板放置。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vlN6ISeCMDw] 根據TESLARATI
SpaceX集中資源發展Starship太空船
SpaceX已中止生產新的Crew Dragon太空船,將集中資源於後繼的可重複使用的Starship太空船,Starship的首度發射任務因引擎開發問題與監管機構審查已延遲數個月。 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SpaceX的商業模式奠基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載具,僅生產數量有限的火箭與太空船,Crew Dragon太空船、重負荷且可重複使用的火箭Falcon 9與Falco
brain.space計畫研究太空人的腦部活動
以色列公司brain.space計劃在SpaceX下次前往國際太空站(ISS)執行載人任務時,在太空中研究太空人的腦部活動,讓太空人戴上類似頭盔的無線裝置,運用接觸頭皮的非侵入式電極來記錄偵測腦波的腦電圖(EEG)讀數,透過監測腦部活動以藉此診斷太空中的癲癇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各種問題。 根據SlashGear報導,brain.space開發的頭盔為先進的EEG裝置,配置460
飛奔到月球百億美元商機 日本在阿提米絲找到定位
美國在2017年提出跨國太空開發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邀請日本、歐洲等國聯合參與,不僅要重新載人到月球與探索火星等更遠的天體,還要更進一步開發太空商業應用,預計在2040年代,能在月球表面建設足以容易1,000人的設施,並讓太空旅遊人次達到每年1萬人。 要讓人在月球居住,需要有充足基礎建設及必要的物流體系,由於近年研究認為月球內部可能蘊藏不少水,不僅
太瀚航天3D列印造火箭 降低80%製造成本
2021年3月成立的中國大陸新創太瀚航天科技專注於為商用太空產業開發採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引擎與火箭,其自行研發的3D列印技術與自製的3D列印機已能生產超過90%的火箭部件,目標是將成本降到目前平均值的20%以下。 根據Nikkei Asia報導,太瀚航天科技設計與生產自己的金屬3D列印機並開發輔助的3D列印軟體與程序,目前正在西安設法解決3D列印機的一個小技術問題,並發展用
太空觀光需求旺 藍色起源計劃打造更多New Shepard火箭
藍色起源(Blue Origin)將打造更多New Shepard火箭以滿足太空觀光市場的強勁需求,由於機位供不應求,預估2022年的載人任務數量能輕易的較2021年的3次翻倍成長。 根據CNBC報導,藍色起源、SpaceX、Virgin Galactic各以不同的方式營運太空觀光業務,Virgin Galactic於2022年2月中開放向一般大眾售票,起價為45萬美元;Sp
無人車運送到月球 日本新創2022開始營業
由政府主導太空計畫的時代,在2020年代將劃下句點。美國SpaceX及Blue Origin展開運輸量超過500公斤的太空物資運輸事業;日本也想加入太空市場,但選擇方向不同,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日本太空新創iSpace與Dymon將在2022年內開始30公斤以下物資的太空運輸事業。 選擇不同方向的原因,是尋求同業合作而非競爭,尤其iSpace與Dymon同樣
SpaceX曾考慮對東加提供Starlink網路服務
島國東加因受海底火山爆發與海嘯侵襲導致海底電纜喪失功能,預估被切斷的通訊與網路服務完全恢復必須待海底電纜修復至少需要一個月,紐西蘭國會議員Shane Reti在Twitter表示曾去函Elon Musk,希望能提供Starlink的通訊服務以救東加燃眉之急。 根據Bloomberg報導,SpaceX執行長Elon Musk首先表達願意提供Starlink網際網路終端設備協助東
MR元宇宙 不只VR頭盔這張入場券
根據Markets Insider報導,身兼Tesla及SpaceX等兩家公司CEO的Elon Musk,認為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不過是炒作,因為沒人想把VR顯示器戴頭上戴整天;但實現元宇宙不是只有頭戴VR顯示器這種技術,已有若干廠商看好全像(Hologram)技術,當成次世代顯示新主流。 全像技術早已用在影音娛樂、資料儲存、保全等領域,科幻電影《星際大戰》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