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體算力資源助攻中研院用3D噪音地圖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利用高速運算資源打造出3D噪音地圖。(詹大千)
噪音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甚大,根據統計,我國環保單位每年收到的相關申訴案就有6萬~8萬件,佔整體環境申訴案30%,不過台灣目前仍無系統性的噪音監測機制,再加上聲音難以拍照舉證,因此環保單位與民眾對此都束手無策。近期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將所研發的Sound Box聲音感測器廣布於台北市,並利用國研院國網中心的高速運算資源打造出3D噪音地圖,以24小時動態呈現台北市各地的噪音變化,民眾可經由直觀式介面快速了解噪音資訊,企業也可藉此延伸出多種應用。
噪音影響的不只是生活品質,也會危及生理健康,已有醫學報告指出,噪音會帶來精神壓力、心血管疾病與內分泌失調等疾病,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系統性監測機制。詹大千以台北市為例,過去僅有24處監測站,覆蓋率明顯不足,再加上數據的即時性與代表性不足,要舉發有其難度。因此過去相對於其他汙染,噪音申訴的成案比例並不高,為解決此問題,中研院人社中心從2020年開始著手啟動計畫。
這項計畫希望透過廣布各處的聲音感測網路,即時呈現各地的噪音變化。達成此目標的首要工作是打造具備聲音感測和資訊傳輸功能的設備,對此詹大千率領中研院人科中心團隊所研發的Sound Box,內建聲音感測器與NB-IoT通訊模組,可經由無線通訊方式將聲音數據傳送至後端平台。完成Sound Box後,緊接著要讓感測範圍最大化,對此詹大千團隊與台北市環保局合作,將Sound Box設置在台北市700多處車流監控點。由於城市中的車流是噪音最大來源之一,而台北市車流監控站的設置點都經過長期經驗與大量統計資料驗證,有其數據代表性。除了車流監控站的700多點外,中研院也將松山機場和其他容易產生噪音的地點納入,形成綿密的噪音感測網路。
掌握噪音數據的下一步,是將之分析運算並形成直觀可視的介面。中研院是透過市場上的開源軟體(Open Source)建構2D網格平台,之後再進階為3D立體地圖,讓使用者得知不同樓層的噪音數值。由於開源軟體的檔案格式有其限制,無法有效率地呈現噪音分布地點的樣貌,因此詹大千在2021年中開始採用國網中心的GIS平台與高速運算資源。詹大千指出,台北市的建築物高達23萬棟、樓層數破百萬,再加上700多處Sound Box 24小時連續偵測,其數據量過於龐大,不可能交由中研院內部的電腦運算,因此必須借助國網中心的軟硬體資源,方能打造3D噪音地圖。
現在中研院的噪音地圖已經上線,民眾可透過地圖上的動態網格顏色,了解噪音變化狀態,接下來詹大千將持續進化地圖的智慧化功能,例如民眾可透過社群軟體Line Chat,將錄製的噪音傳送給環保單位進行舉發,這些聲音資料也會匯集成數據庫,做為後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演算法的依據。藉由這些數據庫,系統也將學習分辨噪音種類,未來可提供更精準的數據分析資料。
至於應用面,除了環保單位可用於噪音監控外,醫療機構可將之用於噪音對疾病的影響分析、民眾和房屋仲介業者可做為物件估價因素,諸如此類的延伸應用相當多,而這些應用對數據的運算需求相當高,因此中研院人科中心將持續借用國網中心的力量,讓3D噪音地圖的功能更完善可靠。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詹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