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腳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科技行腳」是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記錄旅行、閱讀、攝影與產業互動的專欄,DIGITIMES希望能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大家分享美好的生活體驗。

台灣要知道如何避免溫水煮青蛙式的”Downward spiral(螺旋下迴)” 

  • 台灣要知道如何避免溫水煮青蛙式的”Downward spiral(螺旋下迴)”
0:00
0:00
深挖洞,廣積糧:人工智慧不該是「成敗與輸贏」的零合!製造業可能是「零合」輸贏,但人工智慧等軟體的應用,像是「浸潤式」的技術,只要能逐步深入產業與生活、服務上的應用,那也就永遠不嫌晚。

台灣在人工智慧的人才、資本環境,甚至應用環境上都百孔千瘡,侈談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多少是「好高騖遠。李開復對台灣發展人工智慧不抱太大的期待。

從我與李開復在國際觀、國家戰略的角度上可能信念有別,台灣產業深度、廣度的理解我們也多少有些不同,而「人工智慧」所需考慮的問題,更是「大哉問」!從技術面,我不懷疑李開復先生比我更懂,然產業發展絕非只有技術面的問題,很明顯的,中國、美國、英國的產業戰略是我們必須參考,但這也是我們進行「差異化」的開端而已。我試著以Top-down的方式分幾天慢慢道來!

回到「人工智慧」的議題,如果我是個執行產業策略工作的官員,我不會當然忽視人工智慧所需要的產業條件,從技術面,甚至應用面而言,李開復講的,基本上都是對的,而這些觀念,台灣很多專家多少也懂一點。我很清楚台灣的GDP,約有9%來自貿易盈餘,18%來自投資,20%左右來自政府支出,過半來自民間消費,而過去的藍綠政府都是產業導向,疏忽了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導致台灣成為低薪服務業的天堂,現在要談「分眾型的優質應用」,得先從觀念變革開始。

其次,現在中國大搞一帶一路,美國人說要Buy America、Made in USA,真的將資源過於集中於上游技術的話,能否「根留台灣」我都懷疑;所以台灣有限的人才,應集中於滿足國內優質應用的需求。這樣在防止人才外流、優化生活品質、提高就業與薪資水平上可以同步並進,這也是「以有限的資源,在局部的市場,取得壓倒性優勢」的作法。

這也符合「物聯網」時代,各種智慧應用「由內而外」的同心圓發展架構。台灣很小,不要好高騖遠。愛台灣,從身旁的小事做起。李開復說,台灣適合發展「愛」的產業,談「愛」太濫情,我比較喜歡說怎麼讓台灣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島嶼。

AI產業發展之道:雙軌並進,兼容並蓄!

如果將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區分為「Innovation Driven(創新驅動)」,與「Efficiency Driven(效率驅動)」,過去台灣僥倖的以Efficency Driven,在與微軟、英特爾共構的產業平台上取得半畝三分地,而微軟、英特爾若無台灣之助,也很難讓筆電從30年前的4,000美元,降價到現在400美元,我們對全世界的貢獻,就是「以價格縮短數位落差」。至今為止,台灣1年支付給美國的知識費用支出,高達70億美元,美國應該很滿意台灣這個合作夥伴。台灣發展的最佳路徑,就是與驅動世界前進的矽谷接軌。

基本上台灣沒有實力成為「Innovation」上成為發動國,我們的戰略仍是快速跟進,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是為了快速跟上世界主流,而不是引導世界主流。

其次,ICT產業的發展,從PC時代到行動通信時代,以及我們已經開始觸及的萬物聯網時代,這些世代的遞嬗,已不是單一技術的突破帶來”Breakthrough”,產業的發展,也從垂直整合、效率掛帥,但可以全球量產的的工業時代階段,進入到「區域分眾需求,雲端水平服務」的多元交替階段,加上中國的崛起,台灣不可能單點突破技術後持之久遠,必須多元發展,融入社會,讓AI成為社會元素。穩定、高品質的國內應用環境,才是人工智慧產業永保安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