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 vs. 現實:AI 視覺智造的時代?
在生產工站裝上一顆鏡頭,錄製下來的影像資訊,即是AI學習辨認產線的基礎,透過不斷提供AI大量的影像資訊,讓它「看」得越多,AI模型能訓練得越好,但是,能建立出一個適合產線管理的AI模型、並持續優化,包含了幾個前提:
成本不符效益?
從過去與工廠低、中、高層級產線管理者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很大一部分的溝通成本,花在期待與現實考量間的拉扯。管理者期待AI的加入可以一次解決多樣產線問題,但要求越高,建構AI所需付出的金錢、人力、時間成本都需翻倍增加,這是在打造AI模型前,必要的衡量過程。
時常,管理者像是火力全開準備將熱氣球升空的乘客,資料科學家則是調節燃燒器的幫手,確保熱氣球升起後不會高得不切實際。在項目確認後,開始AI專案的初期投資看似沉重,但在未來可以透過提高產線效率、減少人力資源浪費和增強產品質量來回收成本,帶來極具價值的長期效益。對於高度競爭的製造業來說,這是維持企業優勢、不被市場淘汰的必要投資。
老師傅的傳承?
除了成本上的認知斷層外,另一個對AI保有的迷思,源自於忽略了訓練AI的這一段經過。我們可以把AI視為一位新進員工,它需要時間學習產線管理者經年累月的domain know-how,每個AI模型的背後,都隱藏著大量的產業知識作為訓練基礎,這個傳授知識給AI的過程,需要產線專家和資料科學家共同投入心力,才能將模型訓練完整,並且藉由更新和維護,讓 AI 模型能持續理解產線上的變化。
AI無所不能?
不像人能靈活運用五感協助判斷,AI存在著感知限制。對AI視覺來說,它辨認生產狀態的基礎,全來自於工站攝影機錄製下來的畫面,它無法對畫面外,或是受限於角度而無法檢視的地方進行識別,例如有色塑膠殼內的料件卡榫,因被外殼遮擋,沒辦法檢視其是否正確組裝。管理者期望AI幫忙檢視的工序,勢必要透過清楚的影像提供給AI分析。簡單來說,包含完整資訊的畫面,方便AI做判斷,人眼無法辨識的影像資訊,AI也難以有對策。
AI視覺擁有極大的動能,幫助工廠數位化產線資訊,達到智慧製造,但需要保有對AI正確的認知,以及適當的基礎建設準備,才有可能發揮AI潛能。
進一步瞭解 AI 視覺如何幫助全球前五大 EMS 廠提升產能,點選連結。
(本文由PowerArena提供,DIGITIMES林佩瑩整理報導)
- 小螺絲到大數據:Bossard緊固件在AI伺服器的應用
- AMAX引領生成式 AI 與即時運動數據革命
- 思想科技助企業加速落實 AI 應用,完整顧問服務突破創新挑戰
- 首款AI心肺篩檢在國際亮相!展現台灣醫學影像創新實力
- 迎接後雙軸轉型時代 Google AI助攻台灣製造業邁向綠色企業
- 慧榮科技突破資料與功耗瓶頸 全新儲存技術加速AI應用發展
- 臺師大與麗臺攜手成立深度學習共同實驗室 推動AI技術在教育與產業的應用
- 精誠軟體獲國科會GenAI Stars生成式AI企業應用競賽「優質創新獎」
- 運用科技力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精誠集團協力宜蘭縣政府部署AIoT智慧防災
- 晶睿通訊AI安防解決方案 導入全新AI功能RealSight Engine
- 西門子推出下一代AI加強型電子系統設計軟體
- F5與NetApp加速並簡化大型語言模型AI部署
- 新思科技與台積電攜手 為AI與多晶粒設計加速創新
- 友訊代理A10 Networks人工智慧新藍圖 驅動可靠安全環境
- 邊緣 AI:即時資料處理與自動化的革命
- 迎接AI時代:數產署與資策會運用AWS技術
攜手伊雲谷為企業打造黃金級競爭力 - 技嘉發表開創性的Z890主機板 展現真AI 制霸效能無極限
- 昕力資訊與iKala攜手拓展東南亞市場 首站支援越南製造業和金融業上雲
- AI視覺釋放LLM完整潛力,重塑智造管理
- Hitachi Vantara推出Virtual Storage Platform One為混合雲儲存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