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西部系列報導】之(14)專訪—成都申威科技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DForum0515

【大陸中西部系列報導】之(14)專訪—成都申威科技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

自2016年開始,大陸本土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連續兩年在世界超算大會上獲得第一名,而助力「神威太湖之光」奪得第一的便是大陸本土處理器的翹楚——申威處理器。在「神威太湖之光」上,有超過四萬顆申威眾核處理器並行運算。歷經15年的打磨與沉澱,申威科技的「中國芯」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初步成果。

那麼,申威處理器有什麼優勢?脫穎而出的關鍵在哪?中國「強芯」之路未來方向在哪?帶著這些疑問,DIGITIMES對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申威)副總經理柯紅星進行專訪,瞭解申威十五年如一日的探索鑽研,使得申威處理器今日得以為世人所熟知。

申威伺服器晶片升級路線(來自神威官網)

申威伺服器晶片升級路線(來自神威官網)

成都申威科技辦公樓

成都申威科技辦公樓

儘管走得不是最快的,卻是要最穩的

時隔多年,中興通訊一場關於中國「芯」的探討再次引發國人的集體深思,申威處理器的成功無疑是大陸本土化替代戰略的典範。

環顧佔據了半層樓的申威產品展示廳,柯紅星表示,申威處理器從立項開始,便得到了國家「核高基」專項、「863」計畫的支持,經過了十幾年的持續開發,已經形成了單核、雙核、四核、十六核、眾核(4+256核)系列化多種產品,並成功應用在大陸本土超級電腦「神威-藍光」、「神威-太湖之光」中,申威處理器的穩定性和先進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此外,除了在超算中應用的眾核處理器,其通用處理器也在嵌入式、桌面、伺服器等領域得到商業化應用。

談及申威目前的成績,「厚積薄發」與「自主可控」是柯紅星提到最多的兩個詞。柯紅星認為,「不管是企業還是產品、運營以及技術團隊,都需要自主創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核心的高科技技術是買不來的,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根據申威的規劃,將在桌面CPU、伺服器CPU、超算CPU等幾個方面全面發展。計畫在2019年,完成第四代申威核心與申威432的研發,主頻的設計指標是2.2~2.5GHz,綜合性能預期可以達到同期國際主流水準的60%。

同樣也是展望2019年,申威預計完成32核通用處理器——申威3232伺服器處理器,綜合性能預期可以達到國際同期英特爾主流伺服器處理器性能的60~70%,主要面向大數據、雲端運算等領域,支持四路直連,單晶片最大支援主存容量達到2TB。

正因為十五年如一日的探索鑽研,使得申威處理器得以被世人所熟知,同時,申威處理器也將逐步從軍用領域推廣到民用領域。雖不是走得最快的,但是要「走得最穩的」。

 

建立產業生態把大陸本土CPU用起來

然而,儘管晶片認知步入全民化以及背後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但要完全實現大陸本土化替代的過程仍極其漫長。

柯紅星語重心長地說:「不是某幾個技術節點的差距,而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差距。原因在於,大陸應用軟體生態體系尚待培育和大陸本土CPU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產品仍需打磨。」

他進一步坦言當前仍面臨多重的挑戰:第一,大陸應用軟體的生態環境建設很不理想。處理器上層是需要應用軟體的支撐。但大陸的軟體生態環境尚未健全,導致欠缺相應的的軟體,所以需要去移植客戶需要使用的應用軟體,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

其次是在設計方面。超算與普通的CPU在設計理念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結合市場來改進設計CPU。而且,大陸廠商以及消費者對於大陸本土CPU的態度雖有好轉,但接受度仍太低。他說:「應該給我們一個試錯的機會,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需要一代一代進步的。」

柯紅星總結道,大陸IC環境從人才、資金、企業、商業鏈,甚至是意識,還沒有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一個好的產品需要一個市場生態,說直白就是只有賣出去、只有賺到錢才是真的好產品。」大陸本土晶片仍須接受市場最終的考驗。(DIGITIMES黃子非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