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發展朝向一地多用的多角化整合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太陽能產業發展朝向一地多用的多角化整合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董事長羅家慶闡述「漁光共生」所發揚的永續經營、福國利民的最佳典範。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董事長羅家慶闡述「漁光共生」所發揚的永續經營、福國利民的最佳典範。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成國際社會所共同面對的挑戰,綠能產業的發展遂成為各國政府尋求因應措施的一帖良方,太陽能顯然是當中的一大亮點。

早期藉由大量獎勵措施,助長太陽能產業初步發展的規模,但是隨著太陽能電廠規模持續擴大,尤其是地狹人稠的台灣,用地的取得難免與農牧與漁業養殖用地相重疊,因而相互競逐使用面積的趨勢勢必難免,政府部門因此需要就法規面與產業發展前景中,細心尋求平衡的發展,因此找尋農漁牧業者與太陽能電廠能夠同時並存共榮的方法,是需要步步為營並全面性考量的做法。

台灣目前在台南七股區預計使用500公頃規模的土地,這個原本主要是牡蠣、文蛤、定置網的養殖區,文蛤產量尤其受人矚目,選定這個水產專區,再以附屬綠能設施的方式,整合而成為水產養殖與魚塭上設置太陽能板發電的計畫,據農委會2017年初步討論建立漁業綠能共構共享營運模式,希望在魚塭架設太陽能板,規定遮蔽率不得超過40%,其餘的60%必須用於養殖,且產量須達七成,並開始進行魚塭架設太陽能板實驗專案。

架高追日型的太陽能電廠除了追求最大的發電效能的設計之外,由於本身具備挑高的設計,加上整合物聯網技術,在感測器與雲端平台技術的加持下,更可以在地面上提供農作與水產養殖緊密的整合,比起固定式或是貼緊水面的漂浮型太陽能板的設計,提供更大的彈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地面上所使用的空間,順利建立漁業水產養殖與精緻農業的整合。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BIG SUN)開發雙軸追日系統(iPV Tracker),透過搭載雙玻雙面發電的太陽能模組,大幅度提高發電效率,除了已成功的在雲林縣建立「農光大棚」的使用範例,目前正密切開啟在台南七股地區的合作計畫,這次在2018年台灣國際太陽光電展( Energy Taiwan),同步展示太陽能電廠的全系列的解決方案,並針對「一地多用、真共生」結合農、漁、畜、交通、觀光業共生共榮的解決方案,提供完整發展典範與產業發展遠景。

太陽光電所推出「漁光共生」的計劃,將架高的iPV Tracker雙軸追日系統裝置在養殖池的上方,利用在水產養殖池內建構挑高的鋼樑,計算完整的太陽光透射比率,讓養殖池的日常餵食運作不會受到影響,另外在鋼樑上設計漁飼料餵食投放系統,讓養殖池的餵食比例得以均勻,所以單位面積的水產品產出可以達到最佳的飼料投報率。

另外,對於漁業養殖場每年需要約4~8週的冬季曬坪消毒的程序,利用放空水池並採取日曬底泥,利用追日系統的逆追蹤模式,調整面板角度,讓陽光可以增強照射的照度,加速曬坪消毒的時間,節省時間與成本,本次光電展期間,太陽光電同時與高雄加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經銷合約,利用在地化的經營,深入養殖業者所關心切身議題,提供完善解決辦法,期待與水產養殖業者一起打造真正可以互利共生、永續發展的綠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