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雙創孵化器集群效應凸顯 借力新基建趁勢騰飛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member

廈門雙創孵化器集群效應凸顯 借力新基建趁勢騰飛

  • DIGITIMES企劃

廈門創新創業園
廈門創新創業園

在新基建的引擎推動下,圍繞數位經濟、智慧轉型,科技不斷日新月異,新產品和新服務也應運而生,這是所有身處「雙創」(創新+創業)時代創業者的良機。為更好地鼓勵和支持海峽兩岸企業、人才提供平台賦能,帶動數位化經濟發展,作為創新科技產業化服務機構,廈門創新創業園如今正創新布局新基建,打造雙創升級版,推動「雙創」進階。

聚焦5大方向 擘劃新產業發展藍圖

廈門創新創業園孵化器集群效益凸顯

廈門創新創業園孵化器集群效益凸顯

經過20多年集群化發展,廈門創新創業園已擁有孵化載體面積60萬平方公尺,在建面積50萬平方公尺,建成完善的「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產業生態體系,成為當地規模較大、配套設施較完善、重點扶持的科技創新創業集群。

目前,廈門創新創業園已經打造石墨烯、物聯網、海洋、光電等4個專業孵化器、1個海外孵化器、11個公共技術平台。產業孵化方向為人工智慧、新材料、物聯網、智慧製造、軟體信息等,並且擁有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廈門台灣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等雙創載體,儼然已成為企業成長沃土。

截止目前,累計在孵化中企業1,306家,已完成孵化企業679家,如乾照光電、美圖公司、4399網絡、瀚天天成、清源科技等企業。其中,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5家;年產值超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企業38家;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三高」企業212家;規模以上企業171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135.36億人民幣。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培育名單72家,佔全市17%,廈門科技「小巨人」企業135家,佔全市13%。

在人才培育方面,累計培育9位國家「千人計畫」創業型人才,36位福建省「百人計畫」,133位「雙百」人才,1,000多位海外留學人員,2,300多海內外科技創業人才。

創新是打破常規的哲學,是破舊立新的創造,是智慧交融的結晶。在這裡,科技與人文交織重疊,共生共融,碰撞出創意與智慧的火花。眾多孵化企業在這裡茁壯成長,走出了一條創新企業「獨木成林」之路。

可以說,搭建創新孵化體系已成為廈門創新創業園乃至海峽兩岸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載體。

集群效應凸顯 科技企業孵化如虎添翼

單一孵化器無法滿足不同產業對於服務的不同需求,如何才能分門別類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而孵化器集群就是答案。就好比森林,只有各個業態相互交融共生,才能形成生態聚落。為激發孵化器活力,廈門創新創業園向各類孵化器拋出「繡球」。

例如石墨烯專業孵化器,走進廈門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公共材料制備和檢測、石墨烯導熱和散熱材料專業實驗室、防腐塗料/環境檢測開發和應用實驗室等98套專業設備一應俱全。該平台不僅可以讓本地企業享受「家門口」的檢測服務且價格低於市場價,也有利於企業降低研發成本,同時提供各地提供創新孵化和技術成果轉化專業服務。

目前,園區已聚集全省50%以上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石墨烯應用企業,引進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超30位,國家級人才佔4位,企業累計申報和擁有發明專利80多項,促進石墨烯新材料產業集聚。

又例如火炬薈智空間,位於火炬高新區核心區域,建築面積7.9萬平方公尺,引進大數據、影像辨識、語言辨識、機器人、專家系統以及5G+等相關應用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人工智慧園區。

自2019年11月以來,廈門共簽約29個項目,總投資額約170億人民幣,目前已有喜馬拉雅區域總部等12個項目落地。同時,廈門市還吸引了新經濟企業落地扎根,形成了集聚程度較高的企業集群,火炬高新區有「瞪羚企業」52家,軟體園有大數據、人工智慧、數位創意、電子商務類企業3,300多家。

如今,廈門創新創業園已形成通過孵化體系發展吸引創新創業空間入駐的良性循環生態。不管是單槍匹馬的追夢者,還是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從外到內的孵化成長機制,讓新產業發展有了新出路。只要有想法、有能力,就能在廈門創業創新中心創建屬於創業夢想的「一畝三分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