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醫療產業導入區塊鏈技術引爆服務創新能量 智慧應用 影音
AIEXPO2024
ST Microsite

金融、醫療產業導入區塊鏈技術引爆服務創新能量

ICO募資不斷創造新紀錄,圖為Blockchain Capital ICO架構。Blockchain Capital
ICO募資不斷創造新紀錄,圖為Blockchain Capital ICO架構。Blockchain Capital

加密貨幣議題越來越夯,從勒索病毒指定受害者需用加密貨幣贖回資料,到科技業、金融業甚至各種生活領域,逐一出現採用區塊鏈技術優化原有交易或紀錄的新創技術應用商業模式…

隨著各種區塊鏈應用方案相繼推出,瑞士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在2018年發表「Blockchain 2.0」研究報告,揭示了Blockchain 2.0概念正是區塊鏈各式應用將在2018年陸續成形。

DR.PAY為台灣第一個應用blockchain Smart Contract技術的醫療支付平台,可在3分鐘內完成冗長的客戶徵信、合約建立程序。DR.PAY

DR.PAY為台灣第一個應用blockchain Smart Contract技術的醫療支付平台,可在3分鐘內完成冗長的客戶徵信、合約建立程序。DR.PAY

銀行積極導入  改善傳統服務效能

區塊鏈為金融產業重點應用,如銀行、跨行/跨境交易等,或是證券交易等,就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處理帳務交易清算效能,甚至可去除舊有的中介單位解決信任問題、提升交易效能,同時增加資金流動透明度與監察管理效能。

對證券業應用領域,多數業者則看準區塊鏈可帶來的管理、清算、結算等優勢,例如,在處理大型股票或是多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可運用區塊鏈技術特色提升交易與清算效能,亦降低相關帳務交易成本。例如,澳洲證券交易所(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ASX)即號稱計畫採用區塊鏈技術管理證券清算/結算業務。

另在公用環境中,區塊鏈技術也可扮演起加速處理效能、減少跨單位/跨部門間的資料交換整合困擾,原有區塊鏈應用大多仍停留在概念為多,但越來越多公部門計劃導入區塊鏈改現有服務,例如,英國即計畫建構新一代基於區塊鏈加速服務效能的公服務系統整改方向,像是司法判決的卷案提取/更新/交換,政府外包工程款應用、監管與預算管控,教育場景的學生貸款與相關進階應用等,另如瑞典、美國、杜拜…等,亦明確將區塊鏈技術方案列入改善公部門效率方針。

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應用場景導入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如玉山銀行即在台大校園試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無現金校園支付試點,另中國信託銀行除參與R3聯盟,同時號稱組織50人團隊積極開發區塊鏈應用,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將會重點放在跨境、境內與行內等金融應用為主。

醫療、食品、物流區塊鏈新創應用吸睛

除銀行業積極搶入區塊鏈應用外,非銀行的區塊鏈整合應用創意能量也相當驚人,在食品、醫療、物流、保險…等應用就有相當有趣新創服務推出,像是食品業運用區塊鏈建立食品履歷追蹤,建立食物原料、加工、運送…等流程資訊,導入區塊鏈技術創造綜效。

另著眼醫療區塊鏈應用的DR.PAY(醫捷付)醫療支付平台,即運用區塊鏈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技術之不易被竄改技術特性,結合醫療支付場景的生物辨識(Biometric)、並透過串接風控模組與自動化KYC(Know your customer)系統整合,可在3分鐘內完成分期付款客戶的徵信、合約設定、數位支付串接等服務,改善傳統需要2?3周完成授信跟簽約才能進行分期付款撥款的冗長申辦過程。

挖幣、ICO點火  Blockchain 2.0蓄勢待發

近來興起的區塊鏈聯盟,也朝如前述的公共鏈、私有鏈兩個大方向發展,如比特幣、以太坊(Ethereum)屬於開放的機制,而另一方向如2015年成立的R3聯盟,主要為金融業者籌組的區塊鏈,主要為解決不同銀行間的帳戶清算、紀錄、交易問題。

在Blockchain 2.0報告中先排除相對變動狀態較高的加密貨幣幣值問題,觀察分析聚焦在區塊鏈的各種加值應用,區塊鏈的價值短期內雖無法完全取代傳統交易或是商務模式,但透過新的區塊鏈加值應用,的確也能為既有商業模式帶來更具效率、低成本的附加應用效益。

檢視區塊鏈應用趨勢,不得不討論比特幣虛擬貨幣現況,在幣圈的保守估計,2017年的比特幣漲幅可以高達20多倍以上,也曾有數小時內因為交易機制問題導致短期暴跌20?30%的事件,觀察比特幣若僅以幣值市場穩定性與持續性觀點檢視,仍有極大的爭議性,但若就交易量觀察,近期加密貨幣交易或支付仍屬於小眾應用,對於支付應用的導入可能短期內應仍未有大幅度的應用出現。

除比特幣話題熱門外,虛擬貨幣首次公開募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則是將比特幣討論議題再升溫的重要關鍵,原本以密碼學原理透過處理、生成的加密貨幣其實際應用價值有其限制,而透過ICO這類籌資平台,就能讓加密貨幣相關實質交易應用尚未成形之前,可以透過參與ICO籌資透過注入加密貨幣或是買賣貨幣參與ICO,讓加密貨幣的價值與需求浮現。

如果以Blockchain 2.0報告的分析資料揭示,光是2014?2016年透過ICO產生的募資金額就將近達到3億美元。依據(Ernst & Young;EY)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分析,光2017年全球即發起372件ICO、透過ICO募集約40億美元,ICO募資速度不僅快速,同時也炒熱了加密貨幣的需求,同時間甚至有近千個ICO項目進行。

公有鏈/私有鏈應用特性不同

在區塊鏈應用方向,一般會走向公共區塊鏈(Public blockchains)與私有區塊鏈(private blockchains)兩大方向,若就本質上來觀察,完全公開、去中心化、並透過加密經濟架構(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權益證明(Prove of Stake;PoS)等確保網路安全的系統來說,反而金融業與思考導入區塊鏈至現有服務的應用,較會以私有區塊鏈進行應用整合。

以公共區塊鏈概念來說,也就是任何人均可讀取、任何人均可發送交易,交易也能獲得有效確認,所有人均能參與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公共區塊鏈其安全特性為由類似工作量證明機制或權益證明機制,透過獎勵與加密數字驗證結合進而獲得對共識過程的貢獻反饋。還有另一種Consortium blockchains,為其共識過程經由預選節點控制之區塊鏈架構,概念就有點像是區塊鏈可視為「部分去中心化」。

而有公共板就會有對立的私有區塊鏈概念,以完全私有區塊鏈(Fully private blockchains)看來就是區塊鏈的變更資料權限由有限度控管,區塊鏈的開放程度受控。總體看來,公共區塊鏈去中心化特色反而是特定應用、業者所困擾的特色,反而是私有區塊鏈特色的有規範開放程度、受控之信任機制提供了一個混合區塊鏈概念下的特殊混和應用,不管是私有或是公共區塊鏈,都有其優點。

首先是私有鏈的優勢,其一是可適應商業模式整合的機制,以交易用途的區塊鏈應用來看,一般交易常見的退款、換貨、修改帳務等操作,應用私有鏈架構就可以在其信任機制下進行交易修正。

此外,驗證角色在私有鏈上面是公開的,不會出現51%攻擊風險,另也因為私有鏈的驗證相對單純,可使用更低交易成本處理交易,同時可以針對應用需求選擇開放或隱藏資料,也可提供更好的隱私保護。公有鏈的優勢其實源自其高度去中心化的架構,也就是用戶可以受到保護而不會受到開發者的干涉。


商情專輯-COMPUTEX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