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LTE產品開發中的測試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
hotspot
DForum0515

針對LTE產品開發中的測試解決方案

LTE中的OFDMA調變
LTE中的OFDMA調變

LTE為3GPP Release8中的一部分,在2009年三月時已定義完成。LTE今日已被視為傳統的GSM / EDGE、WCDMA / HSPA(+)、及CDMA2000 / Ev-Do Rev A. 等行動通訊技術的進階版本。LTE承諾使用者擁有更高的傳輸速率、更大的網路容量、以及行動網路中更短的延遲時間(latency)。

LTE除了讓系統營運商將原有的服務,如瀏覽網頁、線上遊戲、影音串流等等變得更有效率及更便宜之外,還會開發出更多行動通訊服務。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24個國家,超過51個系統營運商宣布要在他們的網路中實現LTE的計畫。2010年將會有更多的商用LTE網路即將營運。因此,各家廠商皆已針對LTE開始廣泛性的測試:從實驗室、終端產品、到小規模的網路實地測試。當然,大型測試網路及首批LTE終端產品也已經開始進行實際測試。

在手機開發階段中模組及整合的測試

在手機開發階段中模組及整合的測試

LTE訊號的鄰近通道洩漏功率比測試

LTE訊號的鄰近通道洩漏功率比測試

量測中展示部分的資源區塊的分配

量測中展示部分的資源區塊的分配

在資源區塊中的發射功率

在資源區塊中的發射功率

到底此一新科技需要符合哪些要求?如何在實驗室的環境下藉由適合的測試來評鑑LTE效能?本篇文章前半部將專注於LTE與現有科技之不同之處,後面將說明如何針對LTE基礎網路建設及終端設備在不同開發階段中的效能做評估。

LTE與現有科技的異同之處

LTE是3GPP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下所發展出來。因此,不難發現,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LTE還是有許多與現有科技相同之處,特別是與封包導向服務為主的HSPA(+)相比。在LTE中,如同HSPA(+)從基地台到使用者終端設備(User Equipment,UE)傳送之資料的資源分配,仰賴於終端設備的快速回饋模式(fast feedback mode)。UE確定了傳輸頻道中的品質,同時通知基地台去分配該品質下所能獲得之最大的資源。與HSPA(+)最大不同之處是,LTE使用了1ms的時間傳輸間隔(Time Transmission Interval;TTI),而HSPA(+)及WCDMA中分別是2ms及10ms。

LTE與現今3GPP的標準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空中介面中(air interface)所採用的技術。這包括了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見圖1),以及多工輸出輸入(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除此之外,LTE是在相當平坦,以IP為基準的網路架構中工作。由於OFDMA的技術,賦予了LTE粒狀資源分配的能力。LTE中採用了大量的窄頻子載波(15KHz,相較於GSM中的200KHz以及WCDMA中的5MHz),再加上最大頻寬20MHz與同時可以支援4支傳送與接收天線的能力,使得LTE得以滿足高傳輸速率以及高網路容量的要求。
另外,LTE也大大的簡化了邏輯頻道與實體頻道的對應。共享頻道(shared channel)已經取代了專用頻道(dedicated channel)。而為了系統的簡化,也減少了MAC層與RRC狀態的數目。相對來講,LTE增加了通訊協定中的多工處理數,同時藉由MIMO的技術也可以將多工資料串流結合起來。此外,加密的功能也同時做了改變,在LTE中,基地台(eNodeB)以及MME使用了不同的金鑰。這意味著在PDCP層以及NAS層的資料都被加密了(在WCDMA中,NAS層並沒有被加密)。這在連線上有著相當廣泛的影響。如何將LTE整合到現有的網路上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這將在後續的章節中詳細的說明。

開發LTE使用者設備 高速意味著高複雜性

從一開始時,LTE的UE開發人員就承受著相當大的時間壓力。這樣的現象在LTE的核心規範還沒有完成時就相當明顯。設備製造商會根據它們自己的設想,增加當時還沒有完成的規範,並且實現它們自己的協定『方言』。它們的目的當然就是在越快的時間展示它們LTE運作的能力並且能從中獲利。截至目前為止,LTE的規範已大致底定到一個程度,如今的挑戰便是如何減少開發的時間,使LTE產品更快速地進入市場。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LTE會和現今科技如WCDMA、CDMA2000、及GSM整合到每一個用戶的終端設備中。因此,大量的交遞(handover)測試將成為不可避免的測試項目之一。除此之外,LTE的終端設備也同時必須支援非手機的標準,如無線網路(WiFi)、全球衛星定位(GPS)、及藍芽(Bluetooth),補足手機通訊標準之外之廣泛需求。

理想上,手機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追尋一種可重複使用之模組化的方式,讓不同的步驟可同時完成。事實上,不同的元件必須在開發過程中越早測試越好,如此才能減少在整合時潛在的錯誤,並同時避免在接下來的路測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因此,量測的設備必須擁有針對各個OSI層,或不同功能的模組,分開測試或是略過的能力。舉例來說,如何單單靠軟體在基頻晶片上的虛擬環境,做各項載入功能之測試,而非必須靠硬體完全實現後才能測試。

另一個LTE研發的重點是針對上傳及下載的資料傳輸速度上支援的能力。如同在HSPA(+)中,使用者終端設備有著相當可觀的要求。為了要評估這方面的效能,製造商必須要能夠在不同層(如RLC及MAC)中評估ACK / NACKs的測試。規範中的資料速率可藉由不同的MIMO模式所達成。因此,測試設備必須支援這些模式。測試設備除了必須擁有連接多支天線的能力之外,同時必須要能夠模擬衰減頻道,如此才有可能測試在實際狀況下接受器的功能。在LTE中,可調整的頻寬,以及已定義的17個不同區域之頻段,增加了所需支援測試的寬度。同時,另一方面,仍然存在著某些限制。例如在收發頻率相差很少的情形下,做高頻寬以及高頻段時不同功率大小的測試。

由於LTE的高複雜性,同時也需要做經常性的退化測試。舉例來講,日常的軟體測試或是在實際訊號環境下做持久性的測試。配備著先進的自動化及遙控能力的測試設備,將會使得上述的測試更加簡單而有效率。如今的測試已不僅限於驗證待測物是否正確的按照規範完成;更進一步已延伸到測試模組,在面對多變的規範要求時的穩定性及耐用程度。

在研發的最後階段便是在已認證的測試系統上做一致性測試(conformity testing),也就是從3GPP的認證測試規範中挑選出一定數量的測試項目,在最終完成的待測物中進行測試。然而,並不像功能性測試,這樣的測試會針對個別的通訊協定層以及所需的RF效能進行驗證。

更進一步來看 通訊設備上的收發器測試

除了單純的RF功能性測試,也就是以訊號產生器以及訊號分析器為主的測試之外。結合的RF連線測試也同樣很重要。在後續的測試中,待測物的收發器同時都透過連線時的各通訊層進行測試。測試時,模擬使用實際通訊過程中的連線步驟─也就是模擬實際的通訊環境,在可能的干擾訊號及連續操作的情形下進行測試。最主要並不是測試實際連線的步驟,而是藉由連線的過程去測試整個元件在實際連線時的最終效能。當然,接收器與發射器的測試同時也可分開進行測試。

在發射器的測試中,不同的量測方法都會被應用。首先,LTE的訊號會跟其他通訊科技相同,會進行功率與EVM量測。其次,在LTE及WCDMA中基於profiles的廣泛步驟,如功率控制等也同時要求被驗證。許多的測試與已知的測試步驟也許類似,但在LTE中相對來講會複雜許多。以頻譜的量測為例:由於LTE及WCDMA操作的頻帶相當接近,因此在UE上會被要求此種額外的測試。在鄰近頻帶的發射功率絕對不可超過LTE或WCDMA的測試限制。為了做這方面的測試,鄰近通道洩漏功率比(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ratio,ACLR)也被要求著來避免鄰近WCDMA及LTE系統的干擾。

在LTE中,因為採用OFDM,能夠使用以TTI為基準的資源區塊(resource block)分配,而產生了在測試要求上重大的改變。在量測儀器上要能夠很彈性地更改上傳及下載時所要求的分配表(assignment tables)及排定的參數(Scheduling parameter),並且能將這些分配表及參數送至UE。同時,資源區塊的正確分配以及UE的發射特性必須在上傳時被確認(見圖4)。

假設同時間在可用的頻寬上有多位的UE使用。帶內散射(in-band emission)必須量測來決定UE是否符合上傳時資源分配及傳送功率的要求。如此可以確保UE在分配的資源區塊外並不會被其他上傳信號所干擾。量測儀器如果可以彈性地設下限制並檢驗將可以大大的簡化測試(見圖5)。

由於可以做廣泛的資源區塊分配,所以可以做很多的測試。這些測試結果是根據在時域 / 頻域上資源區塊在大小及位置上廣泛的分配。有些RF效能的缺陷只會在某些資源分配位置上產生影響。在多重子載波(multiple subcarriers)上發射功率的分布將導致個別子載波的功率差別。而在子載波上的傳送功率可藉由頻譜平坦度(spectrum flatness)檢驗。如此可以讓使用者在相當精準的情況下辨別出可能的波動(fluctuation)。

在接受器測試中,以本地ACK / NACK(localized ACK / NACK)為基準的BLER測試方式被用在MAC層中。這種用來分析上傳訊號的方式和HSPA相當類似。藉著LTE中MIMO的技術,如何在下載訊號中應用不同的衰減特性來做檢驗是關注的焦點。為了減少開發的時間與費用,模擬靜態衰減特性(static fading profile)的靜態頻道模型被應用,而非動態衰減特性。如此可以利用上述提到的BLER測試方式來分析接受器的特性。同樣地,在HSPA,下載訊號是在衰減以及加性高斯白雜訊(AWGN)作測試。在LTE中,由於頻帶內或是頻帶外有許多其他技術所造成的干擾,所以需要更廣泛的Blocking以及鄰近頻道的測試。

另外,用來調整連線參數並讓UE接受訊號最佳化的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如同在HSPA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參數。許多數值會影響到LTE中的品質,包含第一級和第二級的CQI值,預先編碼的矩陣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s ,PMI),層級指示(rank indicators,RI)。在實際連線的測試過程中,在測試設備中動態地變化這些參數可以幫助節省時間。
在測試UE時,測試分配在上傳訊號的資源區塊來確認發射器的RF訊號是被需要的。理想上來說,用來計算發射器量測的資料應該來自於測試樣品並且同時可以在很清楚結構化的形式中表現出來。

在通訊協定層級中 效能測試為最優先

在現今LTE所有的終端設備中,傳送資料的元件,如USB或PC的資料卡是最先被推出的。當初推行LTE的最主要動機便是針對資料傳輸服務的部分,暗示著在語音或是SMS的文字訊息的傳輸重要性相較起來較低。無論如何,在通訊協定及量測系統方面,資料傳輸服務的要求絕對比聲音服務要多很多。

在LTE中,只存在著封包交換(Packet-Switched,PS)的方式,已沒有電路交換(Circuit-Switch,CS)的方式。一旦電源開啟並且註冊成功後,終端設備即刻就處在『常開(always on)』的狀況下,並且能同時在上傳或是下載中發出傳送資料的要求。這表示著橫跨在OSI每一層的功能性測試,總是需要量測設備來提供藉由使用者平面(U-Plane)傳送資料的服務。

行動設備的效能是與終端使用者息息相關的。傳輸速度有多快?開始服務的延遲時間(latency)為多少?當接收能力變差時,效能會衰減到什麼程度?行動終端設備在不同的基地台間是否保證能工作無誤?為了要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且優化終端設備,並不只是去確認連線的步驟或在IP層所量到的值。而是去分析在哪一個通訊協定層中造成了傳輸速度的瓶頸所在。例如哪一層造成了沒有必要的重傳?為什麼BLER在某些情況下會增加?除了驗證連線步驟之外,對於通訊協定測試以及量測設備而言,這些問題都必須要有能力回答。因此,傳統的應用測試以及通訊協定測試間的界線變的越來越模糊了。

如果在研發的過程中每一個單一的模組都要做測試,那麼量測設備就必須要提供必要的介面。在過去,一般而言都是必須藉由RF與UE做連結,然而今日提供基頻的I/Q介面卻是必須的。這是因為通訊協定的軟體一般都是工作在基頻晶片或是晶片模擬裝置(chip emulation)上。甚至如果實體層由模擬軟體替代,可以在沒有硬體的情形下做通訊協定層完全的測試。為了要符合所有這邊提到的要求,能夠存取到底部通訊協定層(lower-level protocol layer)的能力是必須的。

如同前面已經提到的,LTE的網路現在已逐漸開展中。在陸續開台的過程中,需要完整的連線交遞(handover signaling)的測試,因為要確保UE可以在不同的技術間可以順暢的切換。換句話說,測試設備基本上必須要有能提供現今所有科技的測試能力之外,還必須同時支援和LTE同步連線的能力。假設MIMO在提供高速資料傳輸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複雜的連線步驟和待測物回饋資訊的能力必須要被測試。

認證測試的第一步

預計在2010年後半GCF將會對於LTE的UE開始提供認證。根據3GPP 36.521及36.523規範的測試項目已經被認可了。ETSI目前選擇TTCN3作為撰寫這些測試項目的程式語言。WCDMA的測試項目是由TTCN2所撰寫的,而TTCN3是TTCN2的加強版。TTCN3與傳統的程式語言,如C++有許多地方相似,因此易於學習。除了做為認證測試之外,TTCN3也同時被用在很多相關研發過程的領域。除了在UE上必須由GCF及PTCRB提供認證之外,網路系統營運商也同時必須得到相關的認證。這些測試就會著重在網路基礎建設以及他們所提供的行動通訊服務優化上。

另一個觀點:基地台(ENodeB)測試

對於網路設備商而言,如何能快速而有效率的研發LTE基地台是一個主要的挑戰。一般來講,在商用網路實際開展前,設備商們會先部署測試系統。在測試階段中,如果可能的話,這些系統會與商用平台一起在網路基礎建設中一起測試。這就是為何許多LTE商用網路會在2009年開始作實地場地測試(field trial)。網路設備商會利用這些年在架設通訊系統(如GSM及WCDMA)基地台相當成功的經驗來決定在基地台研發過程中哪些測試必須要執行。底下的表是發射器及接收器會進行的量測項目:

對於LTE而言,某些技術在對於設備產品的開發是特別重要的。MIMO需要在基地台端有延伸性的天線系統,而這必須透過信號分析儀的幫助來驗證。為了要量測從兩個發射天線出來的預先編碼(precode)的MIMO信號,兩個資料串流必須要事先同時記錄下來。LTE在發射分支(branch)上使用複雜的預先編碼矩陣。舉例來講,在量測例如EVM的模組參數時,同時需要兩個發射訊號的資訊。透過所謂的模組測試以及含有兩個分析器的量測設備,以主從的模式,將第一個信號分析儀量測到的值傳送到第二個。

另外,LTE是根據『共享頻道(shared channel)』的模式─也就是頻道是同時有好幾個使用者在用。這些使用者可能是用不同的資料傳輸速率,不同的調變方式(QPSK、 16QAM or 64QAM)。而從基地台發射的訊號同時包含了很多元素,如使用者資訊、參考與通道評估資訊和連線資料。

除外,MINO需要發射信號精準的時間同步能力。因此,在3GPP的測試規範中目前包含了一個項目確保在兩個及以上的天線發射的MINO信號中,時間同步的精準度要到90ns。當做這項測試驗證時,從每一個基地台天線所發射出來的信號將會結合起來並且送到信號分析儀的輸入端。

在接受器的測試中,使用者需要使用標準的LTE信號結合不同的衰減模型送到基地台的傳輸路徑中。一般來講,作測試時是採用偽隨機位元序列(pseudo random bit sequences;PRBS),也就是基地台如果已知PRBS的長度,即可將原本的資訊還原回來。藉由簡單的比對,錯誤率就可以被計算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同模擬傳送情況下的基地台接受器效能可以被估算出來。
由於接收器測試中包含了許多的干擾測試及傳輸路逕狀況測試,訊號產生器必須要能夠產生參考訊號。如果測試設備能彈性地混合訊號而且參考頻道(reference channel)和特別的傳輸頻道模型(specified propagation channel model)都可以被實現,將對於測試相當有幫助,可以讓使用者快速並且彈性的設定不同的測試方案,而大大地簡化了偵錯的工作。

近幾年來,無線寬頻頭端設備(remote radio heads;RRH)已成為基地台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在這種設計中,RF的元件和基地台的放大器是位在RRH的射頻前端(RF Front-end)上而非在天線上。好處是在於可以減少RF訊號在連接到天線間纜線中的損耗,換句話說,可以增加基地台可用的輸出功率。基頻訊號是透過光纖送到RRH上。

在WCDMA基地台中有兩個主要不同的數位介面:CPRI和OBSAI。除了增加設計的模組性之外,介面的標準化同時也大大地減輕了在研發階段時偵錯的工作。同時也讓不同模組商的產品能夠結合起來。另外,舉例來說,這樣的設置使得多個RRH可以同時連結到同一個基地台來幫助建築物達到最好的覆蓋率。現在為了LTE,統一介面形式的標準化正在進行中。在基頻與RF間的數位介面需要測試設備支援,特別是信號產生器及信號分析儀。這表示不同的模組,基頻或是射頻,可以獨立地被驗證。因此,能夠用來將數位基頻到標準形式間轉換的測試設備模組是非常需要的。

在文章的一開始中提到LTE中快速以及彈性的資源分配的議題。基地台根據不同的參數,例如網路中可用的容量分配給終端設備一定的頻道容量(頻寬,調變形式等)。基地台同時也正確的接收每一個封包,換句話說,他會告訴终端設備是否需要重傳資料封包或是繼續傳送新的封包。為了去驗證基地台在做接受器測試時控制機制是否正常運作,訊號產生器必須模擬终端使用者發射的訊號並且提供解釋基地台回饋信號的能力。回饋信號是被送到信號產生器中不同的輸入端。信號產生器將可以及時的決定是否要求重傳同一個封包或是傳送一個新的封包。

測試日益複雜 量測系統必須強化便利性

雖然LTE在某些地方比前一代的技術WCDMA簡單,但是由於它結合了很多新的程序,例如在MIMO測試中,測試系統上有更嚴格的需求,使得終端設備測試變得更加複雜。一部分的測試可以從WCDMA中擷取出來,然而,無論是在RF部分或是通訊協定部分,LTE涉及到新的量測以及大量的參數設定。在LTE基地台測試部分,採用了更多的連結選項,舉例來說:為了做MIMO信號的產生及分析,要利用多重路徑的方式完成。當要做與之前的技術交遞的測試時,多重技術的平台提供了非常大的好處。這對於未來都是相當重要的需求。

本文作者:Reiner Goetz / Rohde&Schwarz International
本文譯者:台灣羅德史瓦茲系統工程部 程建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