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系統資訊標準化 迎接全球化智慧醫療服務時代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積極推動系統資訊標準化 迎接全球化智慧醫療服務時代

隨著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許多企業與國家都在重新思考醫療服務的運作體系。而智慧的醫療體系,要有良好的聯繫、健全的資料,以及更快速、詳細的分析,藉此改善研究、診斷與治療。法新社
隨著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許多企業與國家都在重新思考醫療服務的運作體系。而智慧的醫療體系,要有良好的聯繫、健全的資料,以及更快速、詳細的分析,藉此改善研究、診斷與治療。法新社

增進全民健康與醫療照護的效率與品質,一直是每個政府與社會不斷致力改善的工作,而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不但是社會安定的基石,還可帶動醫療照護、健康、資通訊、生技、保健等產業的發展,也讓醫療改革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成為主流議題及政策方向。

事實上,全球各國的醫療照護體系,正因為人力及資源不足,以及各種新病症的湧現,面臨重重的挑戰。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2010年「世界衛生統計」,2000~2009年護理和助產人員平均密度比例最高的歐洲地區,每萬人口有55人;而最低的非洲和東南亞,每萬人口卻僅11人,只有歐洲地區的5分之1,顯示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十分嚴重,勢必也會影響醫療品質。

醫療照護 供需失衡

但即使是先進國家,人口老化、醫療失誤等問題,依然造成相當大的困擾。以美國為例,預計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將佔20%,耗用醫療支出更高達50%。但醫療照護供需比平均,僅為1.5:1,000,也就是1,000位病人僅能得到1.5位醫護人員照顧,顯示醫療照護已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現象。

而台灣也已經開始出現類似的問題,根據內政部2009年統計,65歲以上高齡人口超過245萬人,佔總人口數已突破10%,預估20年後,更將增加到50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化的社會,將會耗費更多的醫療資源,如美國醫院現階段的加護病房中,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病人已達38%,而加護病房病床數雖佔醫院總病床數10%,支出費用卻可能高達醫院成本的30%。

由於醫療照護專業人力的不足,讓醫療服務的工作負擔變得更加繁重,也讓醫療照護人力一直存在著高流動率問題(約在20%~30%),更衍生出許多醫病糾紛。IBM指出,美國每年因醫療失誤的損失金額,已高達170億~290億美元;英國病患等待入院手術的時間平均為4週,嚴重影響病患權益,更顯示醫療服務資源不足所帶來的嚴重性。

但由於重症醫療專業人力養成非短時間內可達成,如何維持一致水準的醫療品質,已成為醫療照護體系的一大挑戰。

醫療資訊技術改革 成為關鍵

在醫療改革的千頭萬緒裡,醫療資訊技術改革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原因就在當前醫療服務體系的運作必須仰賴多重資訊系統的支援,系統愈是強大靈活,就愈能彰顯運作效益。力推健保改革的美國歐巴馬政府,就將「醫療資訊技術與醫療改革結合,走向資訊驅動的醫療服務體系」訂為目標之一。

事實上,隨著資訊及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許多企業、產業,甚至是國家都重新思考其運作體系,並以各種嶄新方法來運用資訊及通訊技術,以更智慧的方式運作。相較之下,面對以加速度持續向前邁進的技術發展,醫療體系是否擁有善用技術的能力,並展現智慧化的效益,答案恐怕有待商榷。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將許多以科技提供的便利服務視為理所當然。以銀行體系為例,跨行提款及網路轉帳等,僅在彈指之間就能完成;至於航空體系,訂位、票務及哩程酬賓計畫,更早已是一體連動的流程。這些不同體系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具備資料共通標準及介面,才能支援資訊的流動傳遞。

醫療服務體系 未有系統資料共通標準及介面

反觀醫療體系,參與成員無論是在流程或資訊,都仍未有如此緊密的整合,彼此之間重複作業及層層轉派的狀況層出不窮,導致難以在關鍵時刻取得拯救生命所需的重要資訊。

據了解,全球醫療費用每年合計雖已超過5兆美元,但以美國為例,有6成以上、超過6成的美國醫院必須同時管理超過百種以上的資訊系統及介面,以中小型醫院居多的台灣,更因為IT人力與管理資源不足,面臨重重挑戰。

此外,部分醫院朝向體系化發展,如長庚體系、北醫體系、彰基體系、署立體系、台大體系、榮總體系、聯新國際體系等,因為多分院的管理考量,未來勢必也得積極面對整合、降低支出與有效控管等問題。

因此,智慧的醫療體系,要有良好的聯繫、健全的資料,以及更快速且詳細的分析,藉此改善研究、診斷與治療。達成上述目標的前提之一就是標準化,醫療資訊必須有公認且開放的資料標準,這是橫跨整個體系相互連結作業流程和資料蒐集的唯一方法,醫療服務體系才有可能如同前述的產業體系一樣具備協同合作的能力,進而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