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醫療知識與推廣自我保健的保健雲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普及醫療知識與推廣自我保健的保健雲

  • DIGITIMES企劃

民眾可以透過保健雲隨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或是自行檢查血壓或血糖等資訊,及早發現疾病並盡速就醫。
民眾可以透過保健雲隨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或是自行檢查血壓或血糖等資訊,及早發現疾病並盡速就醫。

由於全球已開發國家人口趨向高齡化,促使醫療照護結構也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以台灣為例,許多區域級教學醫院大半年來佔床率持續百分之百,急診室、留觀區擠滿待床。護理人力不足,人口結構改變造成影響,具照護需求的長者(就醫與就養)每年增加近20萬人,類似台灣的狀況,在許多先進國家並不罕見,也導致許多國家醫療支出GDP比重不斷提升。

由於這樣的負荷勢必會降低醫療照顧品質,如何普及醫療保健知識與推廣自我疾病檢查及預防,便成為維護國民健康必須重視的策略,也成為建置保健雲(Wellness Cloud)的主要目標。

資料探勘技術幫助保健雲主動預防

保健雲的目的,是要讓民眾可以預防疾病,舉凡疾病預防服務、保健應用、健身服務、甚至養生食物搭配服務等,均屬於保健雲的服務範疇。以疾病預防為例,雖然民眾可藉由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自身狀況,或是自行在家中檢查血壓或血糖等資訊,及早發現疾病並盡速就醫。但由於健檢報告,只能告訴受測者當次的檢查結果,無法讓受測者知道自己是否屬於某疾病的高危險群,保健雲的疾病預防服務,將可幫助受測者分析並建立疾病模型,進而預測疾病的發展。

如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及醫學團隊曾提出「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建構健康趨勢及疾病關聯性之分析預測系統」,此系統是使用醫院裡的病歷資料及受測者的健檢及檢驗等資料,透過資料探勘技術,分析各項檢測項目的健康風險樣式,並探討此樣式與慢性病的關聯,再利用這些樣式,預測疾病的發展過程,提供醫護人員診療參考,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除了資料探勘技術外,智慧行動裝置也將會在保健雲中,扮演相當正要的角色。事實上,目前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App,就已經提供很多保健應用的服務,主要目的皆為讓使用者可隨時記錄,做為自我檢測的依據。

如Windows Phone中的血糖日記,目的即是幫助糖尿病患者可注意自身的血糖狀況,並可清楚規劃平時運動量、休息狀況,進而控制血糖,由於這些記錄資料都會與雲端資料庫同步,不必害怕記錄會消失,還可隨時隨地存取。

智慧型行動裝置的迅速普及,將有利於保健雲相關App的成長。根據工研院IEK的預估,2011年與行動醫療照護相關App總下載次數達7.18億次,付費與免費下載數量比重約為12%及88%,預估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族群在2016年將可達33億人,行動醫療市場規模將可達到110億美元,2011至201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72%。

如國立交通大學曾煜棋教授團隊,就開發出一套以雲端服務為基礎的「肢體運動感測網路之社群應用服務平台」。此平台可讓使用者在家亦可與世界各地朋友一起進行太極運動,如透過Facebook上的肢體動作顯示,指導對方動作是否正確。

主動傳播個人化預防保健資訊

保健雲的另一個重要責任,則是讓不同醫事機構,都能主動將個人化的預防保健資訊推廣給民眾,以促使民眾採取助於健康的行動。雖然衛生相關機構都一直有傳遞預防保健的訊息,但臺灣人口眾多,各自需要的資訊也都不同,很難提供量身打造的個人化健康資訊服務。

但透過保健雲的雲端技術,衛生福利部將能協調相關單位如戶政機關進行資料交換,就能在民眾授權同意下,利用民眾的居住地、鄰近親屬的病歷等資料,主動傳遞個人化的保健資訊。

但保健雲若要達到前述目標,醫療院所的電子病歷互通機制必須先建置完成。有鑒於此,在保健雲的資訊平臺尚未完整開始運作之前,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2012年11月21日與有線電視業者凱擘大寬頻合作,推出全國第一個由民間機構打造的「國民健康雲」健康傳播平台,結合醫療衛生保健知識與數位匯流雲端平台,讓醫師們可向全國家庭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正確醫療保健知識;

此外,醫師公會全聯會也與凱擘大寬頻共同製播「名醫相隨」節目,透過節目中執業醫師深入淺出的專業介紹及剖析各種疾病徵兆與預防方法,讓全民對各種疾病能達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益,最終達成提升全民健康及減少錯誤醫療知識造成的醫療資源浪費之雙重目的。

智慧行動裝置扮演重要角色

不論是「國民健康雲」健康傳播平台所推行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或是保健雲運用之技術,其目的皆是要讓民眾可以落實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之觀念。相信在未來,隨著科技技術之日益進步,如智慧型手機、App、連網裝置的盛行與雲端技術逐漸成熟,智慧健康服務銜接個人健康管理的最後1哩,將可順利完成,未來無論從生理資訊、飲食記錄、運動管理,都可提,一次到位的智慧健康服務,讓民眾可獲得最正確又完整的醫療衛教養身資訊,採取有助於健康的行動,提升全民健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