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加穿戴裝置 引爆智慧終端商機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ST Microsite

物聯網加穿戴裝置 引爆智慧終端商機

  • DIGITIMES企劃

Gartner預估,時至2020年,智慧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逾2億台,連同終端銷售與服務收益,蘊含約合新台幣7.9兆巨大商機。Android Community
Gartner預估,時至2020年,智慧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逾2億台,連同終端銷售與服務收益,蘊含約合新台幣7.9兆巨大商機。Android Community

前言:
就一般人認知,智慧終端無非就是指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而台灣因習慣於Wintel個人電腦模式,以致錯失這波智慧終端典範轉移契機;但事實上,智慧終端絕不僅止於手機或平板等有限範疇,台灣仍有迎頭趕上的空間。

本文:
研究機構Gartner預估,2020年包含智慧型手機、平板與個人電腦等連網裝置,總數可達73億台,然與此同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裝置數量將達260億台,較前者多出逾2倍;回顧2009年,IoT裝置數量不過9億台,此後11年時間竟爆增近30倍,想當然爾,其間必定蘊含莫大商機。

展望未來,全球智慧終端戰場,可望由物聯網(IoT)設備所主導,感測裝置需求勢將水漲船高。ThingMagic

展望未來,全球智慧終端戰場,可望由物聯網(IoT)設備所主導,感測裝置需求勢將水漲船高。ThingMagic

商機有多大?Gartner預測,時至2020年,物聯網產品與相關服務供應商,將創造3,090億美元邊際收益;而各類型IoT終端裝置的銷售業績,可望為全球帶來高達1.9兆美元的經濟附加價值。

無獨有偶,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去年底(2013)發布的報告,亦樂觀看待物聯網後勢,認為物聯網技術的轉型力量,可望帶動更高效率,在過去5年,具備連網功能的硬體裝置足足成長3倍之多,展望未來,成長力道將持續增溫。

看到這裡,不免有人好奇,物聯網裝置的成長性究竟源自何方?怎可能大幅超越消費性電子商品?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理應回歸原點,先探究物聯網為何物;根據微軟創辨人比爾蓋茲於1995年在「The Road Ahead」首度提出此概念,按其說法,IoT係運用網際網路使物件互聯並交換訊息,從而藉由電子標籤、攝影機、感測器(Sensor)、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各式裝置,滿足智慧監控等諸多需求,終至實現「萬物聯網」願景,接續鋪陳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建築、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各種應用。

面對IoT三層面商機 台廠皆具切入機會
在此前提下,環顧於人們周遭的諸多應用場域,舉凡交通、醫療、零售乃至居家等等,都可望充斥著愈來愈多IoT裝置。Gartner指出,今後將有各式各樣的物聯網產品現身,打入不同市場,譬如運用在工業機器人的工廠自動化感測器,攸關於大眾運輸、水利或電力配送等基礎設施的監控裝置,旨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感測器,以及隨處可見的車用感測器、進階醫療設備,全都可被歸類為物聯網裝置。

不可否認,上述提到的各式應用,並非此刻才初出茅廬,而已存在世上許久,何以過去不走IoT技術,未來卻全面擁抱IoT?論及箇中關聯,首先歸功於技術演進,包含處理器、顯示器、感測器、作業系統、使用者介面、網路、雲端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將聯袂為智慧終端挹注旺盛創新動能,其中有關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術的發展,以及感測材料及元件的翻新,尤其扮演要角,可謂促使感測器持續走向智慧化、數位化、網路化、微型化、整合化的關鍵力量,由此應運而生的全面感知能力,正是推升智慧終端的最大柴火。

另一關鍵因素,則在於相關零組件成本不斷下探,其中包含處理晶片的單價可望跌破1美元,使連網功能成為各裝置之標準配備,影響所及,任何物件不論功能簡單或複雜,通通都具備連網能力,便於使用者進行遠端遙控、監測與感測。

有業者形容,伴隨各類型感測器的全面感知,世界上絕大多數物體,都彷彿被安裝了電子神經,可藉由不同傳遞模式,讓這些電子神經與大腦(後端控制系統)鏈結,使得不同的物件與物件之間,或是物件與雲端之間,皆可進行資訊交換。

綜上所述,經由物聯網技術推波助瀾,可望使智慧終端帶來另一波高潮,興奮程度猶勝現今當紅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裝置,好戲還在後頭,因此此刻斷言台灣經錯失智慧終端契機,似乎言之過早。

由物聯網引爆的智慧終端商機,究竟對哪些類型的台灣廠商有利?就多數人印象,工業電腦廠商必然是受惠者,此乃由於,此類業者所提供之嵌入式電腦、單板電腦、工業主機板、工業自動化產品,向來是嵌入式終端應用的核心元件,且部分業者對於醫療照護、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工廠自動化等IoT解決方案著墨頗深,所以工業電腦廠商可望得利,乃是無庸置疑之事。

然而,有望分食物聯網商機的產業,僅限於工業電腦?當然不是!細究物聯網技術架構,可分三個層次,由下而上依序是感知層、網路層及應用層,其中感知層負責感應、偵測與蒐集資訊,相關產品包括感測器、二維條碼、RFID或智慧卡等等;網路層負責傳遞資訊,涵蓋範圍遍及網際網路、無線區域網路、行動通訊網路、市話固網、廣電網路、有線電視等等;位居制高點的應用層,負責統整並分析處理各方資訊,終至產生智慧決策,與此相關的資通訊(ICT)元件,多與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技術,以及資料中心的網路頻寬、伺服器、儲存、資訊安全等相關軟硬體配備有關。

由此觀之,縱使暫且撇開商機肥沃、且台廠著力空間不小的應用層不談,單單是物聯網的感知層與網路層,對於工業電腦領域以外的眾多台廠,仍將挹注極大揮灑舞台,舉凡提供天線、連接器,乃至4G、Wi-Fi、藍牙等無線傳輸模組的網路元件供應商, 以及與IC設計、晶圓代工、MEMS微機電封裝、3D IC立體封裝相關的半導體業者,都可望找到不錯的切入點。

比方說,隨著物聯網全面感知需求的提升,未來包括溫濕度、血壓、脈搏、動作…等多種感測器,基本盤都將逐步擴大,這些元件都亟需由MEMS技術加以封裝,此對於MEMS晶片設計商、晶圓代工業者,無疑都是業績大補丸。

智慧穿戴前景看俏 值得布局搶攻
另一方面,隨著行動通訊由3G邁向4G,再加上光纖網路基礎建設日趨成熟,將使得網路覆蓋範圍、頻寬及速度等條件同步優化,連帶也給予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智慧穿戴式裝置豐沛活水,如今已可見Google Glass、三星Gear Fit或Gear 2、華為TalkBand、Sony SmartBand等相關產品搶市;由此可見,在廣義的IoT智慧終端範疇,智慧穿戴式裝置亦是極具未來性的一環。

Gartner估計,2013年智慧穿戴式裝置將以健康及健身用途為發展主軸,全球出貨量上看3,500萬台,然而時至2020年,出貨量將激增至2億台,含括終端產品及服務的銷售總額可望達2,600億美元水準,折合新台幣為7.9兆元;面對龐大商機,台廠自無置身事外之理。

綜觀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智慧眼鏡因開發時程相對較快、且具備照相功能,因此前景最受看好,Gartner預估年複合成長率上看5成;在此前提下,當谷歌(Google)發布其Android Wear平台計畫,包括華碩、宏達電等台系硬體產品供應商,乃至於台系晶片設計廠聯發科,都率先予以響應。

業者分析,今後智慧穿戴將朝高階、低階不同產品脈絡演進,前者的核心價值來自於品牌與服務的豐富資源,Google眼鏡為箇中最具代表性產物,而後者則借力於專業與異業服務加值;面對上述兩條路線,台灣ICT業者礙於資源所限,冒然投入開發可獨立連網運作的複雜多功能智慧裝置,恐難在國際舞台出頭,反倒應著力於連線延伸或搭配輔助智慧裝置之穿戴裝置與服務,便可望提升致勝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