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Hat展現雲端技術力 強勢助攻企業數位轉型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DFORUM

Red Hat展現雲端技術力 強勢助攻企業數位轉型

  • 尤嘉禾台北

Red Hat首席資深解決方案架構經理游政杰表示,RHEL 9預設的安全強化功能,包括改善SSSD Logging、改善SELinux效能、整合最新OpenSSL 3,及運用CGroup 2來進行管控資源等等。DIGITIMES攝
Red Hat首席資深解決方案架構經理游政杰表示,RHEL 9預設的安全強化功能,包括改善SSSD Logging、改善SELinux效能、整合最新OpenSSL 3,及運用CGroup 2來進行管控資源等等。DIGITIMES攝

隨著疫情蔓延,不僅造成線上雲端資安需求爆量,連帶刺激企業加速推動數位轉型。此一形勢迫使多數企業IT部門加快行動、積極規劃混合雲策略,期望在滿足公司業務服務所需資源之餘,也讓企業從雲原生技術得利,如願促進營運體質的強化。

為協助企業加速前進,Red Hat於日前特別舉辦「Red Hat Innovation Day雲端技術暨數位轉型解決方案」線上研討會,大舉鋪陳開放式混合雲基礎架構、自動化管理、雲端原生應用程式開發、高效能Linux、容器與Kubernetes等多項關鍵技術,期盼帶領企業IT從業人員提升雲端基礎架構與開發技能,躋身企業數位轉型的強力助攻手。

Red Hat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陳柏青指出,透過Execution Environments,我們可將Collections、函式庫、Runtime打包為一個容器映像檔,再分享給他人,避免因函式庫或Ansible Core版本不同而造成運行問題。DIGITIMES攝

Red Hat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陳柏青指出,透過Execution Environments,我們可將Collections、函式庫、Runtime打包為一個容器映像檔,再分享給他人,避免因函式庫或Ansible Core版本不同而造成運行問題。DIGITIMES攝

Red Hat 客戶技術經理廖偉翔說,RHEL提供Podman、Buildah與Skopeo三大容器管理工具。其中Podman用於管理映像檔與容器,Buildah用於建立新映像檔,Skopeo則用來管理或檢視映像檔內部的資訊。DIGITIMES攝

Red Hat 客戶技術經理廖偉翔說,RHEL提供Podman、Buildah與Skopeo三大容器管理工具。其中Podman用於管理映像檔與容器,Buildah用於建立新映像檔,Skopeo則用來管理或檢視映像檔內部的資訊。DIGITIMES攝

Red Hat資深全球顧問卓俊宇強調,OpenShift蘊含利潤成長、成本優化、風險避免、達成策略目標等四大商價值; OpenShift幫助企業建立自動化、標準化功能與一致性體驗,減少管理負擔,讓人員專注執行更有價值的事務。DIGITIMES攝

Red Hat資深全球顧問卓俊宇強調,OpenShift蘊含利潤成長、成本優化、風險避免、達成策略目標等四大商價值; OpenShift幫助企業建立自動化、標準化功能與一致性體驗,減少管理負擔,讓人員專注執行更有價值的事務。DIGITIMES攝

RHEL for Edge,助用戶迅速佈建邊緣運算節點

Red Hat首席資深解決方案架構經理游政杰率先開講,以「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的創新與演進」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全球約有百萬個開源社群,有的歷史悠久、有的為後起之秀,如何從其中萃取創意精華、組合成對企業有利且易於安裝使用的方案,一直是Red Hat致力實現的願景。

Red Hat贊助一些社群,同樣秉持開源精神,免費提供廣大用戶使用其成果,並以此作為企業級方案的雛型,透過適當組成與驗證,若確認達到一定的穩定度,便啟動QA程序,將它轉變為商用產品,為客戶提供穩定生命週期保障與對應服務支持。像是Fedora,即屬於Red Hat贊助的社群。

另一為人熟知的CentOS社群,其實與Red Hat無直接關係,只是CentOS將RHEL的開放原始碼重新打包與編譯、形成自己的版本,提供眾多用戶使用。但不少用戶期望將一些源自CentOS的應用效益,轉移至Red Hat企業級產品,卻事與願違;因企業級產品講求穩固安全,不輕易採用未經測試的元件。

為此CentOS創立新的發行版本(Distribution)「CentOS Stream」,自我定位在Fedora之後、RHEL之前,不像CentOS處於價值鏈最下游,相對適合發展RHEL下一版本雛型。

游政杰解釋,每個開源版本皆有專注領域,Fedora發展RHEL下一個大版本,如Red Hat於5月發表最新版RHEL 9,Fedora就著手研發RHEL 10。CentOS Stream發展RHEL下一個小版本,如RHEL 8.6問世、CentOS Stream就發展RHEL 8.7雛型。反觀CentOS是RHEL追隨者,版本是切齊的,故對社群開發並無助益,CentOS Stream即可化解此問題,有望讓開源創新的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回歸正軌。

關於剛問世的RHEL 9,相較於RHEL 8有一些改變,例如SELinux的Disable方式出現調整;此外廢止SCP SSH拷貝檔案的指令,鼓勵用戶轉而採用SFTP。此外也有許多不變之處,包括提供長達10年的生命週期支援,並持續發展軟硬體認證生態,確保用戶在企業級應用中獲得最大支持。

值得一提,RHEL 9在安全性部份出現顯著優化,包含改善SSSD Logging、改善SELinux效能、整合最新OpenSSL 3、SSH預設允許禁止Root Login、停用SHA-1加密機制、運用新的 Cgroup 2來管控資源;此外支援subuid機制,以確保容器安全性。

至於RHEL 9內含的Kernal 5.14,亦有新功能,像是整合WireGuard輕量級VPN、支援最新加密機制與更快速的回應時間,同時還支援Core Scheduling功能,好處是幫助使用者進行更妥善的效能規劃與安排,也一併增強安全隔離、避免受到類似Spectre或Meltdown弱點影響。

RHEL可支援多種環境,包括x86、IBM Mainframe或Power System,並支持雲端環境、地端虛擬環境,甚至也開始支持Arm。另一方面,RHEL因應快速崛起的邊緣運算趨勢,順勢提供RHEL for Edge版本,標榜能做到零接觸部署,可藉由輕量方式、自動安裝完所有OS與相關設定;用戶亦可在RHEL for Edge上直接以容器方式部署應用程式,並藉由容器映像檔(Image)封裝的一致性,確保應用程式的部署趨於標準化,加速拓展到世界各角落。

另外RHEL 9以Podman作為容器Runtime,其中有一功能對管理者頗有助益,可針對容器執行Auto Update,若Update完卻出現問題,還可利用容器回撤機制加以補救,大幅減少人工維護時間與心力。Edge版OS本身也可像容器一樣運作,假使你需要做系統升級,可安裝另一映像檔在背景,避免影響Runtime,等到下次Reboot時,新的Runtime就會取代舊的Runtime,可確保Downtime最小化。

借助Ansible平台,輕鬆達成IT維運自動化

Red Hat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陳柏青強調,過去一年來,IT維運自動化已從「Nice to Have」躍升為「Must to Have」,重要性節節攀高。其中Ansible Automation Platform在整個企業IT自動化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利用這個高效、簡單、易於分享個工具減少了IT日常維運負荷與提高重要工作執行時的安全性。

綜觀Red Hat Ansible的Playbook,主要內含Plays、Modules及Plugins三大角色。一個Playbook可以有許多Plays,Plays內含許多Task、即是我們希望腳本能幫忙執行的內容,當然也包含Modules、Plugins,這些都是組成Plays的重要元件。惟IT環境變化甚大,故企業會因應運行目標的不同,創建自己的模組與插件、在自己的平台上運行,倘若此腳本分享給其他用戶,往往會出現不匹配,為此Red Hat想出一個方法,將Modules和Plugins打包成為Collections,一個Collection連同腳本運行,會主動呼叫需要的模組與插件,以及此Collection的使用方法、測試方法。

陳柏青說,Collection由目錄形式組成,在檔案結構中置入Modules、Plugins、Role、Docs、Tests等素材,讓使用者輕鬆匯入並使用。顯見Collection極為重要,有助讓整個組織的自動化程度愈趨成熟與快速。企業除可自行編寫Collection裡的Modules或Plugins外,亦可取用社群寫好的Collection,或從Red Hat Automation Hub下載對於組織有必要性的Collection。

不可諱言,運行Collection仍需借助函式庫(Library)、Python程式,使用者須確保它們版本的統一化。此時可利用「Execution Environments」這樣的新概念,將所需Collection、Library、Runtime通通打包為一個容器映檔;如此就算接獲他人分享的Collection,也不必擔心因環境的Library或Code版本不同、導致運行腳本時發生狀況。

另外企業在創建自動化內容時,可利用幾項實用工具。首先是Ansible-Navigator,用於檢視Execution Environments內容,舉凡擁有哪些Collections、Inventories、Plugins,皆可透過指令來監看;它也可以運行一些Playbooks,將Playbooks指令簡化為「ansible-navigator run」來執行。其次為Ansible-Builder,可協助用戶收集設定好的Collections、Libraries、Codes,整合為一個Execution Environment。

活用Podman/Buildah/Skopeo,展開容器化旅程

Red Hat客戶技術經理廖偉翔表示,許多企業已體認容器為大勢所趨,但從傳統架構要轉到容器化,常會有的疑問是「要從哪裡開始?」從何跨出第一步確實是企業 IT 轉型上常見的疑問,如果容器化被形容是一段旅程,旅程可能有一個比較遠的、長期的目標,可能最終是要做到 Container Orchestration、上雲,或甚至到混合雲,但所有旅程總會有一個最初的起步點、跨出的第一步,因此藉由這個議程,分享如果企業內部已正在使用RHEL,如何在RHEL上透過Podman作為展開容器化旅程的起點。

Linux容器其實技術上就是Linux Process,但透過Namespace及Cgroup技術做到隔離環境與資源控管。它與VM的差異,在於不以一個個OS為單位,而以應用程式為單位,由於 是共用Kernel,故相對於VM有著更輕量化與節省資源的優點。

Linux Namespace 為Linux提供的Kernel級別環境隔離方法,透過PID、IPC、UTS、Mount、Network、User等不同類別的Namespace來做到不同類別的隔離,如果要比喻的話,假設Host為一間公寓,Namespace可以形容為房間,房間的人只能看到與使用到自己房內物品。

在透過Namespace做到隔離環境後,容器內的Process仍可能任意使用主機資源,可能衍生資源競爭並影響容器運行。此時即需一個容器資源控管機制,可由Linux Kernel的Control Group(Cgroup)功能來負責;Cgroup可限制Process使用的 CPU、記憶體、I/O 等資源,並執行優先層級的控制。如果使用同樣的公寓房間比喻的話,可以想像成是房間自來水或是用電量的這類資源的限制。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假設您的組織已經在使用RHEL,您可利用RHEL搭配Podman開啟您容器化旅程的第一步。」廖偉翔說, Logo是「三隻小海豹」的Podman是由 Pod Manager簡稱而來,其中的Pod與Kubernetes(K8s)的Pod是一樣概念,可容納一或多個容器管理單位;Podman指令相容於Docker CLI,故熟悉Docker的用戶幾乎都能無縫銜接,但即便Podman與Docker操作方式一致,但底層運作架構則不同,相較於Docker,Podman有它的獨特優勢,包括「Rootless」,在建立容器時不一定需要 Root權限,有助提升系統安全,以及「Daemonless」,不需像Docker需要Daemon ,可直接呼叫OCI Runtime的RunC。

另外在RHEL上還有兩項搭配Podman的容器工具分別為為Buildah、Skopeo。Buildah可以用於創建容器映像檔,如透過from/run/copy/add/commmit指令,或從 Containerfiles或Dockerfiles建立容器映像檔。Skopeo則可用於查詢遠端映像檔的資訊。

雖然每個容器執行的應用程式彼此獨立、互不干擾,但Podman主要是在單台主機的使用情境,假設企業的使用需求較大、單機資源不敷使用,即需擴展主機,此時便亟需利用Orchestration(如Red Hat OpenShift、K8s)針對Multi-Node情境執行新舊資源的統合調度,不必耗時費工進行主機汰換。

而若企業已採用OpenShift或K8s,Podman是否即無用武之地?其實不然,Podman可將容器/Pod導出成K8s相容的YMAL檔,也可執行K8s YAML檔。換言之企業若有 OpenShift或K8s營運環境,開發人員即可使用Podman在本地開發容器內容與進行簡單測試,然後再Lift到K8s環境。

以一致的營運、部署與使用模式,實現極大化商業價值

擔綱壓軸講師的Red Hat資深全球顧問卓俊宇,闡述如何運用OpenShift在多雲環境實踐商業價值。他透露,曾有企業問到,公有雲上也有容器編排服務,相形之下OpenShift有何優勢?他將順勢揭曉箇中答案。

卓俊宇歸納,常見的雲環境有三。第一是混合雲,即雲地結合的情境,通常地端為核心中心,雲端是擴充中心,企業可利用雲擴展服務節點,允許突發性大流量進入,又能兼顧法遵與機敏資料保全需求。第二是多重雲,企業把雲視為商品,端看哪個平台便宜、或最能滿足所需功能,便考慮選用。第三是聚合雲(Poly Cloud),象徵混合雲的專業化延伸,訴求一個應用服務可同時擷取不同公有雲的優點,如AWS的S3、Azure的AD、GCP的AI/ML,彙整多雲優勢來滿足企業當下業務目標。

談到為何以OpenShift執行雲策略?係因OpenShift提供彈性的產品模式,可適應各種雲策略。其應用方式包括:一、作為標準化容器平台,讓企業使用既有功能。二、採取託管模式,選項包括Red Hat OpenShift Dedicated、ARO(Azure Red Hat OpenShift)、ROSA(Red Hat OpenShift Service on AWS)等。三、啟用Red Hat OpenShift Platform Plus,較OpenShift標準版多出ACS與ACM兩項功能,後者作為中控管理系統,前者用於檢視環境的安全狀況。

上述三種方案皆可支援混合雲、多重雲、聚合雲不同架構,意謂用戶即使遷移新的雲環境,也不必學習操作新的管理工具,即可藉由OpenShift一以貫之,維持一致的營運、部署與使用方式。

深究OpenShift可望為企業帶來的商業價值,首先為「利潤增長」,讓企業加快至少30%的Time to Market速度,帶動盈利與市佔的同步增長。其次為「成本優化」:由於不管在什麼環境都能維持一致,讓用戶無需重新學習與適應,加上亦能促使企業策略或資產走向標準化與重用,故可減少建置與維運成本。

第三是「風險避免」,提供Compliance Operator工具,幫助企業監管所有應用的合規性,亦透過「6項流程+12道工法」建構強力安全把關機制、嚴格確保上游開源軟體元件的安全性,另藉由標準化平台特質,協助企業消弭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g)風險。第四為「達成策略目標」,主要藉由自動化、標準化功能及一致性體驗,減少企業IT人力資源的耗損,讓他們有餘力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大致上來說,企業可藉由OpenShift化繁為簡,把任何想要連接的點、順暢地串連起來,實現最大化商業價值,並可準確地測量你的雲策略對商業目標所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OpenShift讓企業獲取最具選擇性、保護性、平衡性的雲戰略科技,持續安全地擴展及執行現代化工作負載。

總括而論,本次線上論壇全面揭示開源技術創新的雲開發環境、營運管理及各大知名開源專案,從而透過這些前沿技術發展趨勢的分享,協助企業從容因應數位轉型挑戰,打造更高效、敏捷、彈性及安全的工作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