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緊扣5GxAIoT浪潮 挹注智慧創新動能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EVmember

AWS緊扣5GxAIoT浪潮 挹注智慧創新動能

  • 陳毅斌台北

由左至右為: 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
由左至右為: 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

陳毅斌/台北
2019年底,全球各界猶在樂觀看待來年景氣,豈料疫情攪亂大局,加上中美貿易戰未歇,使2020年呈現黑天鵝亂舞,為產業帶來挑戰,卻也不乏轉機;若產業加速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能與創新力,反倒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搶佔先機,躍為市場新贏家。談及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技術,正是5G、AI與IoT。

著眼於此,全球雲端服務領導業者AWS,日前於線上舉行「2020 AWS 5G x AIoT 決勝未來智慧創新論壇」,意在引領聽眾進入最新AI、IoT與5G智慧製造/智慧生活應用的創新視野,懂得利用無遠弗屆擴展的雲端資源,建立決勝未來的能力。

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致詞表示,5G具有低延遲、高頻寬、超連結等特性,可催生一些從前通訊環境不存在的創新應用。至於IoT、AI與5G的彼此關聯,可藉由智慧解決方案涵蓋的「雲」、「管」、「端」三大元素加以釐清。

王定愷說,所謂雲就如同AWS平台,背後擁有巨大的技術和資源能量,許多數據一進到雲,即可經過快速運算、產生有價值的分析成果,再透過水管回傳地面終端裝置,創造服務效益;過去中間水管常壅塞,但隨著5G出現可打通瓶頸,使雲管端連成一氣,匯聚更大智慧創新能量。以台灣產業而論,今後只要活用雲端運算、IoT、大數據分析、AI 等技術,就能實踐創意、孕育各項智慧方案,再順著5G的暢通管路,加速輸出到全世界,帶動新一波經濟榮景。

援引豐沛算力,加速掌握5G x AIoT機遇

本次論壇的最大亮點,正是由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主持的「5G x AIoT 的顛覆與機遇」領袖對談,與談人包含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及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

黃欽勇認為,2020年是產業分水嶺,5G、人工智慧、物聯網可望大爆發;在此前提下,台灣如何面對這個新趨勢?產業怎麼走下一步?國家政策如何擬定?著實需要深度討論跟探索。他指出2000年後中國大陸加入WTO,環境與條件正好,台灣相對受到較大壓抑,但未來5G時代是Bottom-Up的新局,不再是過去Top-Down大者恆強態勢,加上全球分工結構正在改變,因此台灣有很多機會。

郭水義表示,5G特性是「高低大」,代表大頻寬、高速率、低時延,能使過去4G時代做不到的事陸續發生;因此5G的發展對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都無比重要。做為台灣的電信龍頭,中華電信將積極結合各產業夥伴,共同為最終客戶創造更多需求及服務,藉由B2B2x商業模式,使各行各業皆能在5G、AIoT 時代獲得最大成功。

王定愷說,早期資訊歸資訊、通訊歸通訊,後來一路發展到資通訊整合,現在更進步到5G全IP網路、軟體定義技術,打破許多原本專屬的技術、廠商、設備;在變局中,台灣有機會在國際分工上扮演更重要角色。他建議台灣企業善用雲服務、透過5G管溝,佐以IoT收集大量資料,再利用AI轉化高價值創新服務,對全球市場做出更大貢獻,如此可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

何美玥表示,回顧台灣通訊發展,不論2G、3G和4G晶片研發速度都落後全球,到了5G總算與世界同步。在4G時代政府投注許多心力發展智慧城市應用,但流於零碎、效果有限;反觀5G不但有低時延特性,更可在同一範圍內收集更多點位資料,加上高速傳輸,足以淬煉出先進的產業應用、增加企業生產力。故她認為未來5G發展重點是「企業專網」,例如多層樓的無人工廠,過去用Cable連接很麻煩,今後只要改採5G專網、搭配AIoT技術,便可設置更多控制點,大幅提升產線效率。

但中小型企業未必有能力導入專網,需藉助SI夥伴提供奧援;這些掌握不同領域知識的SI,可望逐步進化為「5G+AIoT 」服務團隊,為各領域催生專屬的技術、Solution或Device,接著輸出國際市場,展現一番成就。

此外黃欽勇認同王定愷的「算法比算力重要」說法,認為台灣產業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有好的算法,再利用雲端無限算力,就能激發莫大想像空間。王定愷說,當企業急需去掌握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或臨時性的市場需求,很難在短期內拼湊足夠算力,買Sever也來不及,這是非常危險的事,但只要能活用雲端資源,就不再有危機、而是充滿轉機。例如聯發科利用AWS於短時間內啟用數千台大量機器,完成5G晶片開發、設計、驗證,在全球市場搶得先機,等於是利用雲端算力、迅速彰顯算法的價值,堪稱經典案例。

永保第一天思維,不斷創新求變

接著由AWS台灣解決方案架構主管Nicolas Vautier發表演說,指不少人有「創新伴隨高風險」顧慮,但只要留意三件事就可消弭風險;首先必須專注在你想為客戶帶來的價值,其次迅速將你的服務或產品帶到客戶面前、保持機動靈活,再者藉由蒐集回饋、重複調整,不斷優化服務或產品。Nicolas Vautier分享一些創新成功的關鍵。

第一主管的支持是成功與否關鍵,且須永遠保持第一天思維,讓變動和蛻變沒有結束的一天。第二必須對客戶強烈執著,深入了解客戶處境和當下脈絡,從他們的角度開創解決方法。第三打造非創新不可的文化,領導階層盡力清除實驗的障礙,減輕失敗的代價。

第四小心「凍結中的階層」(不願找尋定位的中階主管),解決之道是改變獎勵模式,莫要以額外任務形式要求創新,應創造出支持新工作的方式或符合新價值的目標。第五建立靈活機制或框架,理解客戶喜歡和不喜歡什麼,據此調整產品。第六賦予主事者自行做技術性判斷的權力,如亞馬遜有「兩個披薩團隊」概念,由小團隊各自負責打造及維持一部分功能。第七不應要求主事者回答一定重複出現的大問題,應建立一個小組來回答這些問題。最後在組織裡找到能高舉創新火把、推著周遭所有人前進的人,支持他們學習與進化,放手讓他們發揮。

鏈結雲端、邊緣與地端,締造高值化智慧應用

進入「智慧製造萬機聯網」、「智慧生活高值應用」雙軌議程,緊鑼密鼓展開13場演講,其間蘊藏諸多深具價值的論述、案例分享。在智慧製造場次,率先登場的AWS台灣解決方案架構經理Lucern Ma,從端到雲詳細地介紹AWS IoT架構,包括AWS IoT Greengrass、FreeRTOS、AWS IoT Core,乃至雲上的AWS IoT Device Management、AWS IoT Analytics等。

AWS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Bruce Wang,以福斯汽車集團為例,闡述如何與AWS 合力建構Digital Production Platform(DPP),從雲延伸到地端、從邊緣裝置到雲端運算,同時連結整個集團生產、製造直到行銷的所有設備、廠房及系統的數據,再延伸到AI/ML來優化製造流程、強化供應鏈協作效率。

新漢智能系統IoT Automation Solutions處長Eric Lo,述說其所設計的iAT2000雲端自動化系統,可連接自動化設施,將採集到的資料透過物聯網閘道器上傳AWS,經由 Amazon SageMaker做ML分析,再回現場端執行最佳化控制。NTT Data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群董事總經理Eric Lin,強調其為AWS大中華區策略夥伴,可Leverage AWS的 AIoT、ML、VR、Chatbot等不同技術,因應不同產業需求建構End-to-end雲端方案。

谷林運算(GoodLinker)創辦人馮輝譯,利用AWS IoT Core催生LASSIE AIoT平台,造就智慧機械服務,可就近監控生產機台,於異常時通報,並將許多數據記錄下來。普格諾斯科技(Prognosis)副總經理魯家寧,介紹該公司開發的「設備儀器人工智慧故障預防診斷系統」,先於感測器端完成資料採集,再以故障檢測和隔離(FDI Model)方法,讓Diagnostics進化為Prognostics,達到State Estimation、Prediction和RUL Prediction。快思科技執行長王心恕,說明如何整合IoT、AI、RPA等技術實現雲端動態智能排程系統,妥善解決訂單產能分配問題。

在智慧生活場次,AWS機器學習專家Young Yang介紹如何運用AWS IoT,從藥品運送、病患自我檢查、遠端監控、分散式醫療虛擬平台等構面幫助醫療產業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AWS 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Jason Wang,述說如何利用AWS無伺服器架構建構車聯網平台,協助處理車聯網相關資訊。即時雲端(Real-time Cloud)執行長謝育信,說明利用AWS AI/DL服務分析商用車行進過程的大量影像,辨識司機的異常行為,以確保行車安全。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電力及電網技術組專案負責人黃宗皇,述說其結合現場設備、通訊閘道器,輔以AWS的IoT Core、DynamoDB、Lambda等多項雲端服務,成功打造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威盛電子企業物聯網軟體部門副總經理Dream Ku,闡述其結合硬體、感測器、演算法、軟體,並預先整合Amazon Kinesis Video Streaming等雲端服務,實現Mobile360車輛安全方案。UnaBiz董事總經理暨共同創辦人Carter Ho,強調運用Sigfox「0G」技術,適切滿足智慧水表或瓦斯表、溫度感測器等傳統資料收集需求,從而在Massive IoT領域建立差異化利基。

總括而論,AWS期望藉由豐富的議程安排,完整涵蓋雲端、大數據、IoT、AI/ML/DL、5G等技術的深化應用之道,協助產業界能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及最低風險,推動創新專案,加速數位轉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