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工業物聯網融合IT與OT 驅動製服化轉型 智慧應用 影音

藉工業物聯網融合IT與OT 驅動製服化轉型

勞斯萊斯善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觸發數位轉型能量,如今不賣飛機引擎、改賣「飛行時數維護服務」,是產業界津津樂道的製服化典範案例。IBTimes UK
勞斯萊斯善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觸發數位轉型能量,如今不賣飛機引擎、改賣「飛行時數維護服務」,是產業界津津樂道的製服化典範案例。IBTimes UK

近年來有一本書備受業界人士關注,係由美國線上創辦人Steve Case著作的「第三波數位革命」,他深信巨大的創新力量,將在實體產業勃然興起;探究背後的驅動因素,便是物聯網(IoT)。

一般談到IoT應用,人們往往會想到諸多範疇,舉凡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建築等等比比皆是;但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提出的預測報告,展望至2025,這些智慧應用當中最富含錢景者,其實是智慧工廠,有高達1.2兆美元~3.7兆美元的產值潛力,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工業4.0議題延燒多年,始終不見退燒,只因懂得運用物聯網技術創造價值、實踐工業4.0目標的企業,將是第三波數位革命的大贏家。

推動智慧製造,驅使業務模式變革

只不過現今仍有不少製造型企業,即使高度認同工業4.0,卻未必掌握箇中精髓。工業電腦領域的領導廠商研華,多次在智慧製造主題演講時,引用一張「工業4.0實現之進程」投影片,透過拾級而上的階梯,表彰工業4.0的五個里程碑,包括:最初階的自動化、省力化;第二階透過機台連線、資料收集,再串聯MES/ERP達成生產資訊的可視化;第三階段尋求生產流程優化、品質效率提升;第四階段借助大數據分析達成預防維護綜效;最後一階段則延伸客戶服務,驅動業務模式的創新變革,也就是所謂「製造服務化(製服化)」。

換句話說,雖說物聯網技術是促成設備聯網、狀態監測的關鍵第一步,但如果僅將此技術應用的期望值,侷限在自動化、省力化層次,絕對是小看了智慧製造的威力。

具體而言,工業4.0與智慧製造的終極意涵,在於改變企業經營觀念,加速企業體質之改造,藉此開創產業新契機,其間不僅涉及數位製造能力的養成,更需結合數位行銷的軟實力;由此觀之,真正的工業物聯網(IIoT)與工業4.0核心架構,應該不只有偏向工廠營運或實體世界的操作技術(OT),還需要進一步串聯虛擬世界,故須引用虛實之間的介面技術,也就是資訊技術(IT),顯見IT與OT勢必融合,此外亦須再整合通訊技術(CT)。

IT、OT與CT三者融合確實重要,缺一不可,尤其是CT,它代表各種有線通訊、無線通訊、長距離通訊與短距離通訊等相關技術,譬如Wi-Fi、Bluetooth、Zigbee、4/5G、NB-IoT、LoRa、Sigfox等採用授權頻譜或非授權頻譜的無線通訊技術皆是,一直到工業通訊與總線技術,通通隸屬於此範疇,是將感知層訊息上傳至應用層的關鍵所在;儘管如此,此處為了彰顯後續的製服化趨勢,姑且將CT技術細節先略而不談,暫時將探討重點擺在IT與OT的雙T整合。

事實上IT與OT的融合命題,已伴隨工業4.0、智慧製造或IIoT等議題發燒,被倡議多時,但迄今諸多業界專家仍不忘強調此事的重要性,顯見在現實世界裡,這個整合工程尚未被完美落實,深究箇中阻礙,有時未必歸咎於技術,而是人的問題。

從過去幾十年以來,IT與OT都已各自存在,任何一方都不是新技術,幾乎所有製造型企業,內部都有IT專業人員,也有OT專業人員,只是兩派人馬鮮少交流對話,IT從未取得PLC建置或支援的所有權,相對的,OT也從未取得ERP建置或支援的所有權。

設立工業4.0小組,匯聚IT與OT能量

但兩方分治的局面,如今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刻。原因在於,全球的製造型企業都面臨巨大挑戰,舉凡全球競爭態勢加劇、人工成本上揚、製造品質的要求日益嚴格,乃至因用戶為王的時勢所趨,企業必須從計畫性生產走向接單式生產,從大批量製造轉變為少量多樣客製化製造,且需承受產品生命週期愈趨短絀的壓力,迫使企業必須轉變現有經營模式,導入工業4.0勢在必行,特別是需要將虛實整合系統(CPS)建立起來,否則終將喪失營運競爭力。

欲建構CPS、或是所謂的數位雙胞胎架構,不把IT與OT融合在一起,肯定行不通;況且隨著IIoT技術益發成熟精進,已明確定義未來智慧製造的平台框架,不論對於如何將「智慧」鏈結到服務系統、資產設備、企業營運,都有清楚的技術分類,因此照理說,企業不僅必須推動IT與OT的融合,而且在技術上絕非滯礙難行。

不過要想讓IIoT加速落地實現,在企業組織內部,需要明確的所有者角色,因此最理想的方式,便是先由高層宣示投入工業4.0,再組成工業4.0的推動委員會或推動小組,此一編制中,既有IT領域的菁英,也有OT領域的專才,使他們能在工業4.0這個整體觀念及共通目標下,捐棄彼此本位主義,共同向前邁進。

專家認為,IT及OT兩派人馬的磨合,或許需要歷經時間的淬煉,故基於保守起見,不妨先以小處著手,選定一個工廠或產線開始做概念驗證(PoC),爾後再根據這個案場的實作歷練,擬定工業4.0策略目標,接著按部就班落實到企業內部的其他場域。

另一種做法,則是由第三方業者提供一個中立的技術平台,它兼具採集工業大數據(經由PLC、工具機控制器或行專用通訊協定)、整合行業應用(經由ERP或MES)、整合平台軟體(透過各種PaaS軟體功能),讓分居上下位的異質資訊流得以被串接、統合,接著再結合Node-RED的邏輯判斷、RESTful API的系統整合,銜接以雲端為基礎的IIoT應用資源,迅速扎穩製服化轉型之根基。

借鏡製服化案例,加速創新轉型

有關全球製服化的經典案例,最常被人提及的業主,無疑正是勞斯萊斯(Rolls Royce),眾所皆知該公司原以販售飛機引擎為主,之後導入工業4.0,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了堪可即時監控全球客機4,600多具引擎的純熟能量,持續收集每架客機引擎的轉速、溫度、震動、油壓等運行資訊,再透過後台監控中心統一做分析比對,以研判個別引擎是否處於正常狀態,若不是,即可定位潛在的問題點,在真正發生故障前及早介入維修。

隨著前述服務模式的順利運轉,勞斯萊斯明確感受到,所有航空公司皆對此需求若渴,因為都生怕自己的客機引擎出現無預警故障,衝擊營運績效,也表態願意對這般高附加價值服務進行投資,促使勞斯萊斯決定轉變行之已久的商業模式,將飛機引擎由賣轉租,退居引擎生命週期管理維護服務的載具角色,因而使該公司獲致細水長流的穩定收益,也增加了其與客戶之間的黏著度,堪稱製服化的最佳實踐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