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產業研究12堂課(6) :情境分析:明白自身所處位置與競爭優勢

產業魔咒

每個產業不同,甚至階段不同,產業分析師也可能面對極大的差異。想像力極為豐富的印度人非常善於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就留給東亞勤奮的台灣人、日本人、韓國人。其實,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定義問題經常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出問題的癥結,這是很多優秀印度人的專長,也因此矽谷的印度裔CEO遠比東亞的東方人多。

在台灣,最善於定義市場的人非張忠謀莫屬。張忠謀會告訴大家,他是第一代德州儀器(TI)半導體產業起飛的關鍵人物,跟Jack Kilby這些產業領袖一起工作,就算Andy Grove也會看走眼。他的演講經常提到摩爾定律,因為台積電研發團隊是兩組人同步跟上摩爾定律。

從2015年以後,台積電資本支出佔營收比重從3分之1增加到一半,而團隊總是能落實他的總體戰略,這種「梭哈」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戰略與勇氣前所未見,我只能說張忠謀善於定義市場的競爭策略,而且只管大事,不管鳥事。

CEO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定義市場,落實企業最大的價值,張忠謀用台積電幫大家上了一課,如果落實在各自的企業,這些經營心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不想去捋世界級顧問公司的虎鬚,選擇善用台灣供應鏈的優勢,定義自己為上游資訊最主要的來源。如此一來,很多世界級的顧問公司也會將DIGITIMES資料做為參考資訊,也不會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

以資通訊產業為例,過去承接PC OEM訂單的產業結構必須承仰「上意」,上意來自惠普(HP)、戴爾(Dell)、蘋果(Apple)這些大客戶,這些大客戶參考的主要資訊來源便是IDC、Gartner Group,它們更新全球PC產業的訊息,讓我們得以知道產業的大致趨勢。

能有全球性市場蒐集能力的公司很有限,要從全球市場切入研究領域並非易事,IDC已經營多年;因此另一家市調公司GfK就直接彙整各國通路商的資料,提供客戶在查詢資料時的密碼,但並不提供深度的資訊判讀,兩者定義市場的方法不同,優缺點自然也不盡相同。

近年來,不同領域的分析公司崛起,鑽研半導體的iSuppli母公司IHS至少有6,000名以上員工,研究領域從新能源到半導體,甚至已經在紐約股市上市。研究手機市場的Counterpoint、面板的DisplaySearch都各有所長,它們也都不定期地發表對產業趨勢的看法,並定期公布每季的產銷基本資料。

「錯位發展」是軟體業非常基本的觀念。在矽谷,一旦有人創新事業模式,其他人會找到方法,創造差異化的價值。但在華人世界,多數人想到的是我用同樣的方法,降低成本,吸引顧客。這樣的情境容易集結成產業聚落,但也容易形成相互殺價的事業模式,何者為佳?各自選擇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