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Research
Event

從打字機到鍵盤的輸入方式

林一平手繪之休列斯與迭士謨。

手機的輸入(Input)承襲傳統電話設計,自然是阿拉伯數字的鍵盤。而要發展行動數據服務,就必須有英文字母輸入,甚至是中文輸入。而輸入裝置,則是傳承於電腦,將之鍵盤簡化。最早有打字鍵盤的手機是Nokia的產品,是當時最讓人驚豔的設計。剛推出時,第二代行動數據GPRS正要起飛,鍵盤成為行動數據應用的重要輸入工具。其實該鍵盤太小,不易使用。

打字鍵盤雖是手機的豪華配件,卻是電腦最基本的配備,這是向打字機借用的點子。打字機是密爾(Henry Mill)於1714年的發明。百年後休列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將之商業化。休列斯原本是美國密爾瓦基(Milwaukee)的報紙編輯。某次印刷廠的排字工人罷工,讓休列斯傷透腦筋,想要做出自動排版的機器,最後意外搞出商業化的打字機。

當時打字機被稱為「文學的鋼琴」(Literary Piano),因為第一代的雛型按鍵就像是鋼琴,有黑白鍵。這雛型並無阿拉伯數字0與1,而是由英文字母O與I代替。改進版的打字機於1874年生產販賣,標價125美元,共賣出5,000部。

早期由兩隻手指打字,直到1878年隆列(Margaret Elizabeth Vater Longley)發明十指打字法,不需目視,加速輸入,結果卻欲速則不達,造成卡鍵。在英文教師迭士謨(Amos Desmore)的協助下,休列斯將按鍵重新組合成有名的QWERTY排法,讓打字速度減慢。經過百年的技術演進,「卡鍵」不再是問題,大家又拼命想點子增加打字速度。

1984年IBM為其個人電腦發明新的字鍵安排(Layout of the Selectric™ typewriter),提升打字速度,卻不受青睞。原因是大多數使用電腦的人並不是打字專家,也不須加速的字鍵排列方式。直到今日,大家仍使用可笑的QWERTY排法。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