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科技浪潮下的各國AI國情諮文

台灣的AI發展在科技浪潮下未能取得先機,因此更需注意小國大戰略,缺少資源,抉擇和策略格外重要!(圖片來源:Pixabay)

自2015起AI的風潮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幾乎主要競爭國家都不約而同的在此時對自己的情勢重新判斷、定位。

11月初Alphabet的董事長Eric Schmidt發表談話,表示美國的AI目前尚領先中國5年,5年之後按中國的計劃會追上來,取得領先地位。Google是目前美國發展AI居最領先地位的公司,併購的公司最多,從基礎演算法、開放架構、晶片到各領域的應用都有,光譜齊全,Schmidt的擔憂只在人才競爭。

的確,目前矽谷的AI人才依資歷不等已有喊到30幾萬美金年薪的行情。但是美國高教體系純學術研發AI的歷史悠久,人才的內部供輸短時間內不會是真正問題,這只是因為要對全球AI人才磁吸擴張,針對目前美國高科技移民政策問題的表態。

無獨有偶的,做為大陸市值最高的高科技公司騰訊旗下的研究院在7月底也發表了一份《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先說結論:美國的AI產業佈局非常完善,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都有涉及,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各層級企業數量全面領先大陸。

相比較而言,大陸在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等方面差距較大,大陸巨頭主要集中在應用側,只在技術層局部有所突破。更直白些,大陸的弱項在半導體。雖然大陸的網路和移動通訊累積的大數據在應用面上可以確保市場,但是在邊緣設備處理局部數據的領域,這部份應用極度依賴晶片設計,落差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上。

文中還提到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1,078家,佔據42%;中國其次,擁有592家,佔據23%。中美兩國相差486家。其餘872家企業分佈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印度等國家。從其中看到了什麼?傳統的電子和半導體強權韓國和台灣都不在其上!

的確韓國應該憂心,自李世乭敗於AlphaGo後,韓國籠罩在AI來襲、改朝換代的憂慮。最近的《Financial Times》訪問了許多韓國研究及管理人員,共同的看法是韓國的研發經費多來自於民間大企業。雖然研發經費占GDP比例高居全世界第2位,但是商業機構的研發追求中短期利益讓基礎創新無從容身。

AI在離商業應用有一段距離時屬於基礎科研-這不在企業敏銳的市場雷達範圍之內。但是突然轉換成商業技術競爭的場域時,便感覺到浪潮拍來滅頂的窒息。南韓大企業沒有當初像IBM養Watson Lab那樣任研究人員自選研究題目、於其中悠遊涵泳的見識和氣度,一旦AI成為商用科技便有些措手不及。南韓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將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發投資提升一倍,占科研預算的10%,這是亡羊補牢。但是以現在基礎科學領域研發如果僅占政府科研預算的5-6%來看,韓國政府過去犯的錯誤可不小。

台灣呢?先看政府的,5年120億預算4個項目,看起來比較靠譜的是「半導體射月計畫」。這個計畫政府就是不做,民間企業也早就踏入了,自駕汽車如果如預期於2020上路,晶片早該送驗。另外用於手機、物聯網、行動裝置的人工智慧邊緣裝置,相信也都已在公司正在執行的計畫中。這個領域的競爭,韓國能參與的有限,大陸也沒有相對的優勢,的確是台灣切入人工智慧的終南捷徑。講了那麼多的5+2+2新創產業,到頭來還是要傍傳統的強項。只是科技部將這麼多的資源挪移到巳快成商用技術的研發,會不會重蹈韓國政府的覆轍?小國大戰略,缺少資源,抉擇和策略格外重要!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