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腳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科技行腳」是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記錄旅行、閱讀、攝影與產業互動的專欄,DIGITIMES希望能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大家分享美好的生活體驗。

新的時代,商業模式將遭受逆轉 

  • 新的時代,商業模式將遭受逆轉
0:00
0:00
過去,生產體系必須垂直整合,水平供應全球市場;未來將是「垂直深耕特定市場」,但「材料技術卻來自水平的分工體系」,而我認為這與「物聯網」時代的工業4.0、貿易保護主義息息相關。

2006年時,IBM的老闆Sam Palmisano說,真正的跨國企業,已經不是運作的像個聯邦體系的組織,而更像是一個Unitary的企業組織,他們跨越了疆界,掌握所有產品的價值。Warren Buffet更說,這些獨佔性的企業,是在家裡就控制了世界。

但這些現象似乎有退潮的跡象。2016年全球對外投資FDI減少了10~15%,從2007年起,跨國交易進入停滯的階段,跨國企業仰賴海外營收的比重在降低,貿易盈餘占GDP的比重也降低,顯示經營國際化的浪潮已經接近尾聲。麥肯錫的報告:美國跨國企業貢獻了私人企業就業機會的19%、25%的薪資與利潤、48%的出口、74%的研發。當跨國企業,變成「垮國企業」時,美國如何因應?

1990年代開始的世界大解放,我們看到中國、蘇聯的融入世界秩序,而西歐的市場統一,更讓跨國企業得以有效的運用資本、技術,而新興國家也能利用原物料、廉價勞工換取該有的利益。這是個國際貿易的黃金時期。因此,原本被高度授權,運作的像是聯邦體系的跨國企業分支機構,加上IT技術的普及、管理軟體的跨國運作,分支機構的權限逐步被收回,現在很多跨國企業的反倒是運作的像是統一管理機制,能最有效的掌握資源的分配方式。

除此之外,匯率估值也影響跨國企業的運作,根據市調機構FTSE的調查,富裕國家的700多家跨國企業,過去五年的利潤下滑了25%,總部設在OECD國家的跨國企業,在過去五年也下跌了17%,,其中美國公司由於技術專利上的優勢跌幅是12%,歐洲公司是20%,但本土業者卻增加了2%。

這些企業的ROE,同期間從18%降低為12%,他們海外投資的ROE分別降低了4~8%。而根據經濟學人調查500大企業,在10個調查領域中,有8個領域跨國企業的擴張速度不如當地的競爭者,也有6個領域,ROE不如當地的競爭者。中國企業例如聯想、中石化等這些公司,透過購併等手段,也成為改變這些變數的關鍵。一些具有獨佔優勢的企業,例如蘋果又拿走大多數的利益。以蘋果去年獲利460億美元計算,他的獲利比GE多出五倍,更擴大了之間的落差。

這意味著技術主導力越來越大,矽谷菁英與社會落差也越來越大。媒體批評社會菁英沒有同理心,一旦Airbnb、Uber真正成為旅遊業的一大勢力時,他們不用繳稅、遠端遙控,影響力甚至高於傳統的跨國企業。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出現了政策上的分水嶺。2009~2013年間,跨國企業對美國貢獻的Net jobs僅有40萬人,更多透過智財權、技術優勢掌握的利益,流進了社會菁英之手,並且將資產留置海外。美國政府開始改弦更張,對於洗錢、反拖拉斯、金融管制等手段更為積極。

500大企業,很多將利益留在避稅天堂,他們通常僅僅繳交10%的稅賦而已。盧森堡首當其衝,而蘋果也被控在愛爾蘭利用政府優惠避稅,而被罰款150億美元。其他類似案例還有美國第三大藥廠飛瑞等。美國國會已經在討論,如何讓將工作機會帶到國外的企業,要繳交更多的稅賦;福特汽車則被川普政府要求取消在墨西哥的車廠投資,蘋果被要求掉轉生產線回美國。

一旦這些事情成真,薪資上揚很難避免、稅賦增加、在地生產將成主流,而將生產工廠搬回美國的,則不會受到影響。凡是仰賴國際供應鏈的企業,獲利將會普遍性的受到擠壓。接受投資的”Host countries”,例如中國,將會是主要的受害者。中國至少有30%的產出、50%的出口,來自跨國公司的貢獻。但他們已經很難有太高的期待了。墨西哥剛剛出售一些油田給跨國公司,印度還在期待”Made in India”,而此刻卻是吸引外資最差的時機,過去在中國成功的案例,已經很難再複製於印度、非洲。中國嘗試擠壓跨國公司,利用自己的智財權優勢,升級當地的技術水平,甚至技術移轉,以獲得在地優勢。美國Top 50的公司,海外的利益,有65%來自智財權相關領域,例如技術專利、藥品規範與金融,相對而言,日本、歐洲在這一方面的好處就少很多。

誰會是新世代的贏家,仗剛剛開打,但美國還可能是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