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永續商機 廠房「綠色化」成顯學 智慧應用 影音
康普
IC975

帶動永續商機 廠房「綠色化」成顯學

智慧建築與智慧工廠的想像上,一般人多在居住環境的「舒適」與工廠「即時決策」進行規劃,但其實自動化廠商在設計智慧建築的應用設備,仍多以「節能」為其出發點,尤其在透過控制層面的節能機制,更是自動化廠商關注的焦點。圖片:Asia Smart Building
智慧建築與智慧工廠的想像上,一般人多在居住環境的「舒適」與工廠「即時決策」進行規劃,但其實自動化廠商在設計智慧建築的應用設備,仍多以「節能」為其出發點,尤其在透過控制層面的節能機制,更是自動化廠商關注的焦點。圖片:Asia Smart Building

「永續」在近年各產業成為主流話題,從能源使用、綠建築到災害防救,都需要更多「智慧化」的整合;在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的議題上,資訊可視與整合成為決策的重要基礎,「智慧化」成為科技介入的最好角度。

在全球能源價格日益高漲的現今,節能科技被應用在各領域當中,尤其是IT技術快速被導入各項領域中,透過數位神經系統連結各種功能,尤其是與數位匯流及智慧聯網科技整合的智慧建築技術,將原本冷硬的建築智慧化,建構出一個更適合居住、生活的環境,甚或是工廠生產線等規劃也納入「智慧化」考量,這一波智慧化熱潮,也讓各自動化廠商積極介入相關應用領域。

由於在生產過程中,能源的消耗是排碳的「大戶」,因此在減少排碳得前提下,透過能源管理系統的持續改善流程,從計劃、執行、評估到改進流程,建立「有效並能持續改善」的能源機制與管理辦法,在產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圖片:Cisco)

由於在生產過程中,能源的消耗是排碳的「大戶」,因此在減少排碳得前提下,透過能源管理系統的持續改善流程,從計劃、執行、評估到改進流程,建立「有效並能持續改善」的能源機制與管理辦法,在產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圖片:Cisco)

雖然在智慧建築與智慧工廠的想像上,一般人多在居住環境的「舒適」與工廠「即時決策」進行規劃,但其實自動化廠商在設計智慧建築的應用設備,仍多以「節能」為其出發點,尤其在透過控制層面的節能機制,更是自動化廠商關注的焦點。

在全球亟欲發展新能源等替代方案的同時,在台灣房市發展快速的現在,不論是商辦樓宇、工業廠房或住宅建築,都更重視節能、環保與安全等議題。

「永續」法制化  智慧綠建築為代表

從法規面來看,整合智慧與環保的智慧綠建築,也在地方自治條例中受到重視。內政部自1999年建立綠建築評估系統,並於2006年實施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專章,可說已將綠建築「法制化」。

如此規劃,的確來自於極大的商機。根據國外研究機構預估,全球智慧化居住空間所衍生的相關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美元,因應數位化、網路化的高科技時代潮流,許多國際企業集團均指定要承租智慧型辦公大樓,充分顯示出有關建築物智慧化的需求與迫切性。

此外,現在全球都共同面臨著環境惡化、生態失衡、能源枯竭三大課題,以台灣早期建築設計為例,大都缺乏與環境共生概念,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多仰賴電機設備來達成,造成建物耗費大量能源,未來在建築設計或整修過程中,應提升建築物的智慧綠建築的功能,才能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資通訊智慧  協助產業邁向更永續

台灣ICT產業在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因此透過ICT產業與建築物節能的綠建築結合,也就是目前政府將加強推動的智慧綠建築產業 ,提升台灣建築業競爭力及改善人民生活,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規劃。

同樣的,智慧工廠的發展,也逐漸談到「能源」觀點。隨著全球能源成本上升,加上台灣近年工業用電的價格逐漸調漲,對於生產線用電需求量甚大的產業,像是電子、鋼鐵、電器及電力機械、金屬製品製造及紡織等,壓力均相當可觀,這亦使得與節能有關的議題,開始益發受到管理高層所重視。

當然,這與生活環境節能的目的有頗大不同,產業節能需求,出發點的確來自於成本考量。基於能源費用上漲後節省成本的目的,一般企業可能由「減少能源的消耗量」及「提高用電的成本效益」兩處著手,進行所謂能源的管理。

這表示管理者必須先從能源運用的「可視化」方向著手,而後才能思考可從何處減少不必要的能源開支和成本,並由此規劃出工廠未來能源需求組合,與公司相關用電策略。

簡單來說,智慧工廠的「能源管理」,可從用電「透明化」開始,透過感測機制蒐集用電詳細資料,並透過清楚的方式了解工廠內能源流向,而後將所發生的能源成本費用對應,再視負載狀況藉由流程控制系統的資料交換,自動調節其電力負載,以促使工廠內的能源消耗量及用電效率,都能達到優化的水準。

除了技術  標準也是重點

由於環境議題的擴散,人類逐漸開始正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危機;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就是從「問題」著手,各國透過推動節能標準,加上碳足跡盤查等機制的訂定與實施,提供環境永續發展的新動力,的確是值得廠商關注的作為。

談環境永續,最前面應該提到的,就是針對商品的節能標準。包括歐盟CoC、美國CEC、美國EISA 2007、美國DOE、加拿大NRCan、墨西哥能耗標籤、南韓MEPS、e-Standby、台灣節能標章及紐澳MEPS等標準,均是以國家為基礎所設定的節能相關規範。

以美國能源之星標準為例,在2011年1月新版的能源之星就把過去自願性的要求,調整為部分「標的性」產品必須強制通過能源之星標準的驗證,強化對於能耗的相關要求;這項舉措主要是為強化並落實能源之星能源效率產品符合性的管控,藉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低效能源利用。

此外,新標準的實施,將使消費者更容易識別進而購買節能性產品,希望透過高能效產品普及化之市場機制,降低能源開支並提高環境永續的績效。

從能效管理出發  節能標準漸成強制規範

當然,從美國能源之星新規範以降,其他各國也有將節能規範「強制化」的趨勢,像加拿大與南韓也在近幾年規範相關要求,而紐澳等國也頒布了EPS,從各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均以頒布節能與環境法規,如碳揭露專案、電子產業行為準則,或是像是綠色和平頒布的綠色電子指南等,都從節能議題出發,整合性的探討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因應環境變遷。

由於環境資源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資源相對地出現退化的現象,不僅自然環境品質下降,人為活動更造成了各類污染公害。

因此,透過事前防範自然保育政策,著重公害防治,以及規化資源永續利用的環境規劃政策的相關議題,就成為環境永續政策發展的重點。而各國也針對永續標準進行完整規劃,藉以建立環境永續的發展態度,這樣的做法也成為全球的風潮。

從問題著手  持續改進成為標準

這樣的趨勢,也影響到生產管理時的相關標準,由於在生產過程中,能源的消耗是排碳的「大戶」,因此在減少排碳得前提下,能源管理也成為一項重要的系統。以ISO 50001為例,透過能源管理系統的持續改善流程,從計劃、執行、評估到改進流程,建立「有效並能持續改善」的能源機制與管理辦法,在產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

ISO 50001是基於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而設計,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統,協助企業有能力在生產、銷售、產品使用,和廢棄後的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找出可能的環境問題並加以改進,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藉由擬定環境政策、設定目標、落實執行並加以稽核及檢討,以達到環境改善的實質目的。

ISO 50001是以現有的全球標準和行動計劃為基礎而建立,這項標準具體說明了對能源管理系統的各項要求,讓企業可以之發展並實行政策,從中找出重大的能源消耗領域,並制訂降低能源使用的目標。

成功的能源管理系統可能會同時運用包括各種節能監控或分析系統,及廠商改善能源績效所需要的各種管理系統工具與技術,「持續地」推行節能措施,是其重點。

從節能到環境永續,基本上可說是一條直線道路,但其中仍有許多讓產品應用及生產流程改善的環結。透過如節能標準及碳足跡盤查等作為,整合系統管理技術持續精進,環境得以永續發展,企業也會因節能投入而產生效益。

議題精選-2017自動化/機器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