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專欄-宏達電攻守戰力分析:製造力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Event

C&V專欄-宏達電攻守戰力分析:製造力

防守戰力代表的是企業的製造力,包括生產製造與相配合的供應鏈管理。2012年以前很少人質疑宏達電的製造力,一來這是台灣企業的強項,二來大家普遍認為ODM起家的宏達電,製造力應該不差。

2012年底Butterfly的缺貨、今年New htc one供貨上的延誤及不順,讓宏達電的製造力問題浮上檯面,成為行銷以外,宏達電被質疑最多的部份。兩台旗艦機短期間內接連在供應上出包,很難不讓外界把矛頭全部指向製造力,但其實這兩個案例反映出不同的問題,其中涉及製造力、市場洞察力、資金能力、巨量訂單生產能力…等,有些是老問題,有些則是市場新競爭型態下衍生的新問題。

棒球統計數據 vs 企業經營能力。

棒球統計數據 vs 企業經營能力。

蝴蝶機缺貨在於缺乏市場洞察力

Butterfly的缺貨,持平來說,跟製造力關係不大,宏達電的製造及供應鏈管理單位應該是背了黑鍋,缺貨主要來自兩個意外。

Butterfly原本並未規畫在台灣銷售,但在日本走紅後,是否引進台灣成為討論話題。當Butterfly決定在台灣發售時,公司應該早知道會有缺貨風險,但相較於缺貨,當時的宏達電太需要一款產品來重新引起市場關注,挽回全年萎靡不振的業績與聲勢。業務單位需要業績、公司高層也需要重振士氣,製造問題只好先擺一邊,於是Butterfly被意外推向台灣市場。

宏達電應該沒想過Butterfly會賣得這麼好,好到王雪紅董事長真誠的面對鏡頭感謝台灣消費者、好到爬上單一機種單月銷售冠軍、好到從客製機未來可能變成全球旗艦機種、好到缺貨問題進一步擴大並成為關注焦點。

發生在Butterfly的兩個意外,表面問題是造成產品大缺貨,但深層問題則是宏達電缺乏市場洞察力,對消費者需求掌握度嚴重不足,對一個品牌公司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缺陷,也顯示宏達電雖然發展品牌有一段時間了,但運作架構及思維還是停留在ODM模式。當宏達電開始意識到要強化品牌及行銷時,對市場及消費者需求洞察能力也應該同步提升。由於相較競爭對手資源不足,宏達電在行銷上除了撒更多錢外,也要學習比競爭對手撤得更精準、更聰明,而這些都需要奠基在更好的市場與消費者需求洞察力上。

巨量生產速度是宏達電製造力的新挑戰

New htc one的供貨延誤與不順,讓外界把問題再度指向宏達電的生產與供應鏈管理,但這應該只是其中一環;對巨量生產速度的複雜度與重要性認知不足,才是核心關鍵。我們將從這次缺貨的核心主角VCM(音圈馬達)及金屬機殼先切入,進一步說明為何問題出在巨量生產速度。

金屬機殼的缺貨,從事後一連串揭露的訊息來看,問題應該是出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雖說這款機殼的生產複雜度高、生產時間長,但從機殼供應商3月就可以放量出貨來看,量產問題應該可以更快克服。筆者個人推測,量產啟動時程及機殼產能安排失當可能是缺貨的關鍵原因,供應鏈管理單位或許過於樂觀或有其他考量,但從結果來看,是應該要被檢討。當然,若是產品設計確認時間過晚,影響後續量產規畫,那就另當別論了。

VCM(音圈馬達)的情況就比較複雜,因為產品設計單位選了一個特殊規格,而供應商又缺乏量產經驗,甚至連產能可能都不足,這在供應上埋了一個很高風險因子。一般面對這種情況,試產期就要拉得更長,讓供應商有足夠準備時間,甚至要提早備更多的料件。但是,如果產品設計單位規格確認時間過晚,供應鏈就會陷入很高風險;相反的,若已經提供足夠試產時間,那宏達電的供應鏈能力真的要重整了。

發生在上述製造力的問題,看起來似乎是供應鏈管理出問題,但往深層去剖析,宏達電對巨量生產速度的重要性認知不深,才是New htc one供貨不順的關鍵。

手機跟平板電腦的產品週期愈來愈短,需求高峰往往集中在上市後前3個月,這導致廠商必須在新品發佈後的最短時間內,把供貨能力拉到極大值,才能搶佔黃金銷售期,但宏達電在進行產品規畫與上市時,似乎沒有把這項因素放在很顯著的位子上考量,才是造成上述一連串問題發生的關鍵。

巨量生產速度對產品規畫與上市有多重要?三星為了達到快速供貨,即使被人詬病,還是選擇採用塑膠機殼;不願在質感上妥協的蘋果,則選擇提早試產時間及大量備料外,甚至不惜延後新品發佈時間。兩家企業都深知,新品發佈後的巨量供貨能力是勝負關鍵因素,只是選擇的策略不同,但宏達電顯然在決策過程重視不夠。

如果宏達電短程目標是站上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廠,那旗艦機在發佈後1個月、甚至2週內,就要具備每月供貨250~300萬支的能力,這是新競爭環境下的必要條件,也是宏達電在製造力最大的挑戰。這不僅考驗供應鏈及存貨調度,還涉及專案統合及時程管理、財務能力…等其他層面。宏達電雖然是ODM出身,但面對這種巨量生產速度所需的各項能力,目前還是相當薄弱,也需要儘快強化。

這種需求型態所形成的新競爭障礙,對台灣其他品牌及零組件供應商也是必須面臨的課題。過去製造力看技術、產能、量產能力,現在還要加上巨量生產速度,新品上市後1個月能供應300萬台,跟上市3個月後才能達到300萬台的供貨規模,是屬於兩種不同競爭力層次。對許多具備巨量生產速度的台灣零組件廠商,這是未來很關鍵的接單優勢。

綜合上述分析過程,我們也發現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除了產品技術外,宏達電對其他可能影響銷量的關鍵競爭要素,敏感度及重視度似乎都相當不足,對外在環境變化的掌握度也相當薄弱,對一個品牌企業而言這蠻致命的,但這也呼應了本文一開始所提,宏達電的組織運作及思維還是停留在ODM模式。

宏達電在製造力方面是落後了,如果New htc one在3月底以前就能把供貨量拉高到每月250~300萬台,今天將是完全不同的局面,真的很可惜。下一篇文章,我們則將探討外界對宏達電批評最多的行銷力。

關於本文作者

本文作者陳智逢,長期任職於科技及媒體產業,目前在DIGITIMES負責行銷領域相關工作。

關於「C&V淡水河畔話行銷」專欄

為一深度探討行銷觀念與趨勢的專欄,邀請賴玉琳先生及其他科技與媒體業資深工作者輪流執筆,並定期於每周一上刊,若讀者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建議,或希望投稿,請聯繫:chihfeng.chen@digitimes.com陳先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