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ADI
aispecialreport

讓人工智慧成為典範轉移的樞紐

從世紀交替之際的西元2000年開始算,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帶給世界的改變,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00年初網路泡沫之後的.com時代,這個時代的領導廠商是諾基亞(Nokia)等電信服務公司與提供網通設備的思科(Cisco)。

第二階段應該從2007年iPhone上市開始,這個階段是行動通信時代,贏家是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中國的紅色供應鏈。之後則是透過各種終端設備所創造出來的大數據時代,讓AWS、Google、Meta、微軟(Microsoft)等公司在雲端服務上大放異彩。

經過大約20年的積累,各種數據的演算、交叉作用,帶給人工智慧相關應用一次前所未有的新商機。ChatGPT應時而生,短短五天帶來了上百萬的用戶,激勵了大語言模型(LLM)的應用。而GPU+NPU+CPU+AP各種晶片間的連動,也需要更多高頻寬記憶(HBM)與驅動IC。

春江水暖,上游的半導體設計與網路巨擘蠢蠢欲動,量產製造大廠不可能無動於衷。台灣電子六哥中,人工智慧、伺服器上頗有斬獲的鴻海、緯創、廣達都展現出強勢的成長動能,更有不少周邊的IC設計公司希望在邊緣運算上取得一席之地。

我們可以篤定地說,在人工智慧的大潮下,商機回溫,但真正需要觀察的理解未來10年是人工智慧的新時代,自己企業的價值主張與策略目標。

台積電的國際布局與核心客戶轉移

2030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台積電資深副總裁張曉強最近在一場簡報中指出,2030年時全世界的GDP總量將達145兆美元,比2023年的104.5兆美元,還要多出40兆美元。而驅動全球經濟成長原生的主要動能,將來自半導體。

台積電估計,2030年時全球半導體市場將由2023年的5,230億增加到1兆美元,而背後支撐半導體市場的主力就是晶圓代工。台積電估計到2030年時,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是2,500億美元,如果台積電以現在60%的市佔率估算,屆時台積電的營收將達1,500億美元,超過2023年693億美元的營收不只1倍。

張曉強又說,2030年時全球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是3兆美元,而包括軟硬體相關服務在內的IT市場商機更高達12兆美元。我們很容易理解,從快遞服務到車聯網、智慧製造、區塊鏈、元宇宙與背後的大數據、雲端服務,沒有一樣可以不依靠半導體的運算與儲存資料的能力。

對台積電這家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且看好市場穩定成長的晶圓製造廠而言,繼續關注先進製造能力、客戶結構、產業生態系三大議題便可,各種細微的變化都是雕蟲小技,無法動搖根本。對台積電而言,取得資源、專注製造的重要性,遠比四處張望、尋找商機重要。

這就說明了台積電為何偏向虎山行,繼續在美日宣布新投資計畫的關鍵。關鍵在於台積電已經「大到不能不倚賴他」,就算是製程、材料出現新的革命,客戶也會找台積電尋求解方。

在很多人都看衰美國新廠之際,台積電拿到「滿意」的補貼與租稅獎勵條件,2030年以前全球的生產布局大致已經粗具輪廓,競爭者很難望其項背。

台積電加速布局,與人工智慧、網路巨擘自研晶片計畫有關,布局遠眺2030年的市場需求,那麼政府對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台積電的策略漸趨明朗,但為難的是台灣的政策!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