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Q1
ADI

話說天下大勢(4):兩岸IC設計業者短兵相接

未來中企競爭威脅較大的IC產品領域

負責執筆台灣IC設計產業白皮書的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指出,中國營收達1億美元以上的IC設計業者比台灣更多,兩岸在2020年前ISSCC論文數量差距不大,但現在中國業者遙遙領先,這些都是中國崛起的例證。

兩岸的IC設計業者中,龍頭企業是聯發科,2022年前三季的營收,也只有台系的聯發科、瑞昱、聯詠超過30億美元,在兩岸IC設計前20大公司中,台灣的三大業者維持領先。

但台灣業者當中,挑戰比28奈米更先進製程的公司很少,相較於中國全力發展半導體業,且從成熟製程到先進製程全面出擊的產業發展戰略,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台灣廠商。

美國施壓,進行多重管制,一方面讓台商有了喘息空間,但另一方面中國業者必然在成熟製程上積極發展,實行進口替代,加上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與蓬勃發展的手機與EMS製造業,中國的威脅顯而易見。

例如,用於智慧電視、Android平板、真藍牙無線耳機(TWS)、機上盒等消費電子SoC,及顯示驅動IC、電源管理IC、類比訊號處理元件等,中國新興設計業者都虎視眈眈。加上台系業者大多規模較小,如何彙整資源,成為台灣IC設計業者嚴厲的挑戰。

如果大趨勢沒有改變的話,到2026年時,台灣IC設計產業全球市佔率,將從目前的18%下跌到17%,而中國將從現在的15%提高到18%,成為全球IC設計業的第二大國。

以上的假設是基於目前的產業環境來預測的,但中國挑戰並不小於台灣。超過12萬名的從業人員,卻只有315億美元的設計業產值,顯示中國的人力效率與單位產值不高。而太多缺乏實績的業者分享產業資源,加上政府優渥的補貼,當然會形成過多資源追逐有限人才的弊端。

與台灣最大的差異是,在美中貿易大戰的氛圍下,中國必須更仰賴本土市場,台灣過去以中國當地市場與來自歐美客戶的OEM商機並行,紅色供應鏈能否維持過去幾年的成長動能,也將影響中國IC設計產業的發展。

其次,汽車與工控用途的商機也是業者關注的新焦點。過去20年是中國基礎建設的黃金機遇期,加上一帶一路的需求,給了工控業者極大的商機,但基礎建設已經接近飽和,以國內商機挹注產業發展的時機已過,這是中國業者的挑戰。

再者,2022年全球電動車的總產量接近1,000萬輛,其中,中國業者貢獻高達59%,如果大趨勢不變的話,中國必然成為全球電動車生產大國,也可以順勢帶動相關半導體的需求。

從2023年初以來,中國生產與出口的電動車出現多起品質的疑慮,加上國內市場無止境的殺價競爭,中國的車用半導體產業顯然出現裂縫,這是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上的隱憂。

簡而言之,中國不再擁有「外卡」,未來參與國際市場的角逐時將面對真刀真槍,甚至反向的制衡,在沒有國家保護、失去國內市場優勢的中國業者還能出線嗎?這些都是產業發展的未知數。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