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電子六哥東協南亞戰略(6):台灣為何不可或缺?

從1985年起,我已經觀察產業38年了,產業領袖說:「AI會吃掉軟體,而軟體將取代硬體」,但是大家也都明白,在ChatGPT興起之後,AI新創正進入「大滅絕」的時代。因為軟體是贏家全拿的產業,第一名的企業遙遙領先,拿走獨佔型的利潤,其餘業者嗷嗷待哺,多數在創業大潮中淪為波臣。

反倒是硬體製造業歷久彌新,客戶也分散供源,因此獨佔利潤少,甚至創造大量技術勞動力的需求。從國際競合、社會公義的角度看,硬體製造業的價值也被重新審視,美國政府「重新有意義的掌握供應鏈」的呼籲,讓台灣的角色、重要性也被高度重視。 

如今時空環境大變,企業悄悄的在東協南亞落腳,台灣從半導體、PCB、連接器,到NB、伺服器、手機製造都是全球翹楚,少了台商不成軍,而且難以速成,硬體製造、通路成為鋪陳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環節。

1985年,台灣開始推廣IBM相容電腦,在微軟(Microsoft)Windows軟體與英特爾(Intel)386微處理器的加持下,台灣開始了電腦王國的奇幻旅程。微電腦時代的台灣,宏碁、神通堪稱台灣電腦業的少林寺、武當山,從這兩家公司開枝散葉的業者,宏碁、華碩、緯創、神通、聯強、神基、友達、佳世達、和碩都是當中的翹楚。

而另外兩大勢力是從生產計算器起家的仁寶、英業達、廣達,及郭台銘創辦的鴻海集團。這幾個流派衍生的企業,在1990年代開始承接代工訂單,從1992年美系電腦吹起降價潮之後,短短五年之內,台廠生產規模擴張10倍之多,並開始透過上市櫃的手段,募集社會大眾的資金。

在資本公開化過程中,全球開始注意台商的角色,2000年之後,台商半推半就的往中國移動,有了中國的生產基地,單月產量數百萬台NB的業者開始出現,背後就是蓬勃發展的IC設計業、相關零件工業與通路業者,而台商的主力也從NB擴張到手機與工業電腦。

台商羽翼已成,面對從中國轉移的生產基地,東協南亞期待的不僅僅是手機、NB,也包括半導體、面板與其他零件產業,甚至未來車。各國都需要台商之助,建構能與本土經濟活動連結的量產製造業,聘僱更多勞工,也創造白領工程師與管理職的工作機會。

對台商而言,在G2競合與中國社會成本激增的大格局下,部分生產線往東協南亞移動是必然的趨勢。

只是過去單純以勞動力、社會成本為考量的企業,在面對ESG的新時代,必須考量與當地社會共創、共榮、共享的普世價值。因此,從布局開始就要有更宏觀的視野,過去的量產能力,不過是讓台商有個起步基礎的價值而已。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