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AI會是超乎尋常的「工業革命」嗎?

有哪些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AI)取而代之?需要複雜決策與推理的工作,短期內很難被取代。李開復說:紐約客的專欄作家很難被取代,但新聞編譯的工作就難說了;一樣是醫師,放射科醫師比家醫更容易被取代,在網路系統上媒合交易、電信業者的客戶服務,都是很容易被取代的工作,所以從英國電信(BT)到Vodafone都大量裁員,您認為台灣電信業者可以倖免嗎?

就像台灣銀行分行沒有消失一樣,台灣電信業者門市消失速度或許會慢一點,因為台灣幅員小,人口密度高,喜歡步行、面對面交易,這樣也可以保留很多工作機會,不見得是壞事,只是專業服務業的進步就會慢一點。

2021年是有史以來獨角獸增加最快的一年,但之後在資金成本驟增的壓力下,新創投資慢慢走下坡。根據NVCA調查,2020年創投投入的資本為1,710億美元,2021年是3,450億美元,而2022是2,410億美元,估計減少30%以上,這當然與資金成本上揚有關。原本以為不景氣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看來AI是重要的解方。

關鍵的觀念是「以龐大的數據為後盾,根據每人特定需求提供專屬的服務」,這樣的概念可以大到工廠的「少量多樣生產」,也可以小到個人化的生活體驗,這也將是「贏家全拿」時代的深化。

在網路發展的第一階段,市場形成的速度遠高於工業時代,但通常一開始會有很多新創公司參與,經過淘汰賽後由領先者出線。但現在是使用者同時參與創造數據,讓數據增加幾乎接近「零成本」,亦即這個市場將出現「指數型成長的模式」,新創事業出線更為困難!

但科技大廠都看好AI商機,在ChatGPT上市之後,很多科技公司都推出相關應用,但最具影響力的仍是微軟(Microsoft),微軟宣示將把ChatGPT導入所有應用平台,2月放在Bing上,3月則是Office軟體,接下來也看到阿里巴巴、Meta開發類似GPT的大語言模式。

其次,AI應用領域無所不在,從場域到影像、文字、聲音,多重內容的連動與結合,而混合型的應用更是大家很容易想像的變種方案,這是無縫接軌(Seamless)的多元共創。

這個趨勢已經被討論好幾年了,但沒有想到是由AI與NVIDIA的GPU做為驅動因子,而台積電與背後的創意電子等公司就成為間接受益者。此外,NVIDIA使用「專屬軟體」,讓GPU得以在最佳的狀態下運作,這也是其他競爭者望而生畏之處。

從用戶端觀察,軟體使得AI擴張更為容易,使用具親和力。很多生態系業者以各種演算法,透過ChatGPT提供各種有效的應用,領先者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這並非只是炒作的一時現象。

過去蘋果(Apple)的App stores是提供多元應用的平台,但Open AI直接切入各種應用,擴散效益將更為驚人,例如GPT-4可以結合影像,這又是另一種超越大家想像的應用。

未來的使用者,不是搜尋部分資料,而是用部分資料誘導出更多的相關資料,革命性變化促使我們面對重新定義產業與國家戰略的時刻。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