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member

印太競逐:亞洲金融風暴改變了亞洲

印度從1993年起推動「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2013年更積極地修正為「東進政策(Act East Strategy),加上愈來愈積極的經濟政策,讓東協國家中的新加坡最為興奮。中國偶爾也提出令印度很難拒絕的禮物,如在2003年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主張。但2005年尼泊爾政府改朝換代,又是另一波在喜馬拉雅山的鬥爭。

成長中的市場,容得下大家一起耕耘。1989年亞太經合會(APEC)成立,1993年之後甚至升級成為領導人會議,背後有中國意圖參與整個經濟成長的大潮流,甚至容忍台灣、香港以個別經濟體的名義參與。1990年代是和平的時代,亞洲各國專注於經濟發展,而中國的態度、動作更是關鍵。

但1997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結構,印尼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借款,象徵了西方殖民帝國的還魂,「亞洲人的亞洲」受到重挫,而中國沒有受到誘惑,操作有利於中國的金融、匯率,此後十幾年讓中國成為亞洲人重要的核心。但與中國打交道意味著機會,但也隱藏危機。

從2001年開始,日本就有創意地解讀其和平憲法,並開始派遣船艦到印度洋,而南韓也在2009年派駐了180人的部隊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4年開始,中國開始興建南海島礁;印度在2017年時,拒絕參加「一帶一路」會議,並強化與澳洲、日本的夥伴關係,並同步向美國表達戰略立場。這些動作看似鬆散,卻是非常一致的國家戰略。

澳洲在2015年提出「安全之鑽」,目的就是遷制中國的崛起。2016年穆迪總理訪日,更將印日兩國關係拉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11月,美國在各方催促下召開四方會議,有了明確的戰略,並爭取到兩黨的支持。南太平洋不再是戰略的空檔,而成為爭逐的焦點。印太戰略與一帶之路之間,形成了非常明確的對比,中國明白表示這將是亞洲版的北約。

強權國家追求的不見得是直接對抗,想要的是不戰而勝,我們也可以假設,所有的國家都在追求穩定的繁榮。中國以中國夢與民族的偉大復興來說服人民,經濟繁榮與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共統治合法性的主要支撐。但由於網路極權主義的控制模式,與其他國家的矛盾正在增加,讓很多原本支持中國的外國人開始動搖,意識形態之爭,已經是下一波地緣政治的源頭。

與台灣和平解決歧見的期待趨於渺茫,日本、台灣都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但中國顯然另有所圖,美國不會退到夏威夷以東的海域,而且時間會站在中國這一邊嗎?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