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ADI
member

三星電子涅槃再生,容易嗎?

面對低迷的2023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inics)營收跌落到2,000億美元以下,最後一季的營收大約是500億美元,獲利20.8億美元,營益率不到4.2%。已經有分析機構預測,如果三星在2024年沒有起色,以果敢投資聞名的三星,將會面對財務規劃上的風險。

現在,2024年第1季公布的暫訂財報顯示,三星獲利48.9億美元,較上一季(QoQ)的20.8億美元超出甚多。我們看不見手機、消費電子有太大變動,半導體轉虧為盈才是關鍵,而前後的盈虧差異更可能高達50億美元,難怪三星半導體前社長慶桂顯說,三星半導體的獲利將回到2022年的水平。

如果從過去的歷史經驗,參酌最新一季公告的資料,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三星在調整經營決策上面對的挑戰。

在2023年最後一季,三星的營收中,有32%來自以半導體為主力的DS部門,以品牌為主的MX部門貢獻比例最高,其中手機更是關鍵。由於最後一季三星手機銷售拉出尾盤,上市不久的S24系列獲得好評,2023年第4季的手機銷售量達到5,700萬支,也讓MX部門創造出不錯的獲利。

回顧過去幾年三星的營收與獲利結構可以理解,面板與消費電子(以電視機為主)已經成為雞肋,影響不了三星的營收與獲利結構。三星在55吋以上的高階電視機市場,全球市佔率過半,但2023年最後一季消費電子卻是小賠。

我們可以說電視機只是三星品牌送進高所得家庭的通路、工具而已,對集團的獲利挹注不大。與三星競爭半世紀的樂金(LG),在電視機市場上也是能與三星等量齊觀的頂尖大廠,但現在LG也不再強調電視機的質量,而是將重心放在智慧家庭上。

不僅LG如此,三星必然也會加緊布局,以電視機成為智慧家庭的樞紐,但這將牽涉到多元的內容服務與系統整合能力,而這正好是南韓廠商的罩門。

除此之外,過去三星集團營收中,大約1/3的營收來自半導體,但獲利卻有2/3是半導體部門的貢獻。以手機為主的品牌銷售部分正好相反,營收貢獻2/3,但獲利卻僅有1/3。

當三星2023年的獲利仰賴傳統的手機,而傳統的手機市場趨於飽和是無可挽回的大趨勢,對三星而言,整合手機與半導體的能量,建構AI手機的市場地位乃是當務之急,因此重拾HBM的領先地位就非常關鍵。

過去三星半導體部門營收、獲利主力是記憶體,在DRAM與快閃記憶體(Flash)兩大主流中,DRAM是寡頭競爭,三星、SK海力士(SK Hynix)與美光(Micron)很自然的還有自我調節功能,市場秩序與價格相對容易控制,但Flash Memory卻是多家競爭,且在高頻寬記憶體(HBM)商機上,SK海力士比三星更早布局。

對三星而言,現在最有把握的是DRAM市場的商機,只要NB、手機市場回溫,自然可以調高售價,賺取更多的利潤。但單押傳統的DRAM,只以經濟規模取勝,絕非三星這種2,000億美元等級的企業可以持盈保泰的經營策略。

短期內持續布局邏輯系統晶片(System LSI)是必然的趨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因應未來5年、10年以人工智慧(AI),參酌地緣政治的大環境下,三星如何調整經營策略將是這一波AI大潮背後最值得觀察的課題。

很多人說,台積電最大的風險就是「地緣政治」,這樣的說法同樣適用於三星。如果我們知道三星半導體的營收一半以上集中在海峽兩岸,看似競爭對手的台灣其實是三星很大的客戶,反而中國的華為將三星列為假想敵,三星在中國手機市佔率從20%一路暴跌到1%以下,這件事不是偶然,三星必然會記取教訓。

當尹錫悅當家的南韓說要成為全球AI的三大強權之一時,劍指的對象就是中國,而AI與網路、雲端服務都是「霸權」之爭,以大集團為主的南韓企業,在升級轉型的路上,面對的困難遠高於台灣。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