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522
member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孫子兵法》裡「取用於國,因糧於敵」這句話,總是讓我能咀嚼再三。台灣科技業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有很多機緣的巧合與幸運,所以有人說,台灣能擁有強大的半導體工業,或不可或缺的ICT產業供應鏈是中了樂透,但台灣的成就也有些是因為企業善用台灣的條件而成長茁壯。

眾所周知,台灣以量產取勝,但量產能力仍須有很多週邊環境的配合。舉例而言,儘管台灣的GDP中,因為台商回流之故,投資所佔的比重回升到27%,但從2000年以後,台灣本地的民間投資低迷,通常只佔GDP的20%上下,因此高額儲蓄背後的資金成本很低。甚至台灣百億美元級的企業,銀行調度資金的成本可能只有1.3%上下。

取得低利銀行融資不僅在國際競爭上具有優勢,連在發放股息等條件上,都可以有更多的調度空間,這就是「取用於國」。再如,政府在產業發展初期,提供科學園區或各項租稅優惠,印度現在為了吸引外商投資,落實進口替代,推出「PLI」政策,這也都是「取用於國」的標準範例。

拜訪印度駐台代表Mr. Das(戴國瀾)時,我特別穿著印度買的襯衫去看他,畢竟有共同話題,相談甚歡,也預約下次見面的時間。Mr. Das來自產紅茶的阿薩姆州,那是印度東北七小州之一,19世紀後半葉,英國人將中國的茶種帶到印度,並在阿薩姆雜交出適合當地生產的紅茶,藉以取代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茶葉與鉅額的外匯。

我們談到2022年上半,印度、中國雙邊貿易總額是671億美元,但中國的出口575億美元,印度的逆差高達479億美元,這與印度電子產品高度仰賴中國有關。

印度期待台商直接前往印度設廠,其次也希望增加從台灣直接出口的比重。我們相信這一波的租稅獎勵措施,在印度政府的國家戰略下會更有吸引力,台灣多下點「遊說」的功夫,就可能得到印度朝野更大的支持。

預期印度將在2030年之前,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全球GDP第三大國,相對於台灣、日本、南韓的少子化、老齡化,我們不可能忽視年輕人居多的印度,無論從市場商機或人才補充等問題,印度都是關鍵之一。台灣人或許知道怎麼拆解NB、手機的成本結構,但試著用最好的方法拆解印度,那可是個難題!

未來將是「分散型生產體系」的時代,東協每個國家都有一、兩家大型的EMS製造廠,他們是敵,還是友?一座12吋晶圓廠動輒百億美元,國際資本的籌措也更加重要。現在東協國家期待與台灣的合作關係,台商也躍躍欲試。在新的時代,敵友之間界線趨於模糊,「因糧於敵」的觀念更為重要。

基本上「誰能連結更多的夥伴,誰就可能更有競爭力」,樹敵愈少,連結愈多,競爭力愈強。因糧於敵,在新的時代也可以有新的理解。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