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522
DForum0515

金鐘電台IC之音(1/3):規律的生活,禁錮了想像力

半年前我接手「IC之音—竹科廣播」,從廣播電台主持人變成廣播電台的董事長,很多人擔心這個傳統行業還有存活的價值嗎?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經營媒體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目標市場在哪兒?」

竹科廣播得天獨厚,不需要研究就知道科學園區有15萬人,中功率電台涵蓋的桃竹苗地區有382萬人,而電子業的從業人員不少於50萬人。如果再寬廣一點涵蓋清華、交大、中央、元智、明新等大學校園及運籌服務公司,那80萬名對科技發展有興趣的潛在聽眾,就已經足夠在網路世界之外,建構一個大型的媒體社群,且能與其他電台明顯區隔的市場了。

台積電第一年新員工的流動率高達17.6%,我認為這是整個半導體業的問題,如何讓從業人員、年輕人喜歡這個行業,可以成為IC之音的經營宗旨嗎?如果產業環境不變,到2030年為止,台灣還需要3.4萬名IC設計工程師。先不要說怎麼培養這麼多工程師,更重要的是要讓正在線上工作的從業人員都喜歡這個行業。

如果電子時報以「電子業的繁榮為目標」,那麼IC之音能以科技業為核心,帶給這個大社群不同的多媒體體驗嗎?

我想像的IC之音,報導「科技大勢」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想多談科技人的食衣住行育樂與價值觀,科技大勢交給研究團隊與新聞記者,IC之音的責任是靠溫暖的聲音與有趣的議題,讓科技業朋友能夠在冰冷的科技之外,認知台灣是個有溫度的家。

如果我能讓總值超過1,600億美元的半導體業,甚至是上看1兆美元的ICT產業的員工生活滿意度提高,大家認為這樣的IC之音是不是更有價值?

不久前,台長蘇育正告訴我,IC之音有6項入圍金鐘獎,應該至少有1、2項得獎,問我要不要代表公司去領獎。我說:「我只是代表股東,讓榮耀歸於同仁吧!」沒想到6項入圍,竟然有4項得獎。

IC之音20年來已經累積了30座金鐘獎,堪稱「金鐘電台」,另一個節目主持人袁常捷也以「島嶼共聲」節目,拿到華人永續報導獎。如果企業贊助的是這類型的節目,您認為電台會無法經營嗎?

台灣廣播是公營電台的世界,多數電台期待政府「政令宣導」的商機,民營電台只能以「賣藥」、「賣時段、講股票」維生,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必然不高,如果說我有什麼貢獻,就是接手之後全部員工調薪10%。他們值得更好的待遇,只是如果找不到事業模式,那麼再多的努力也會被淹沒在網路巨浪中。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