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節拍不能亂 製造業導入RFID技術愈趨成熟
工業4.0概念興起,強調OT與IT技術整合,打破工業自動化系統發展多年封閉架構的藩籬,其中作為底層數據採集的RFID感測器,已被大量運用於工廠製程中。RFID雖非新技術,但隨著智慧製造的發展,以及提高資源運用和成本效率的需求,製造業者也開始採用RFID技術,達到即時位置追蹤、資產或人員的監控、生產線上的流程
ESG作為企業體檢報告 績效應與財務資訊連結
COVID-19(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ESG表現,對企業財務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安永針對全球專業投資機構一共324名資深決策者進行調研訪談,發現疫情促進企業ESG表現,也催化投資者對「S」(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注度。此外調查建議,ESG績效放入決策核心的同時,需建立ESG績效與財務資訊連結
亞馬遜開發獨特學習模型 讓機器手臂有更高自主學習力
亞馬遜(Amazon)物流中心使用少量機器手臂Robin處理撿貨、掃描、理貨作業,每隔幾天用新的衡量標準重新訓練Robin、計劃每周推出數次軟體更新,以因應變動快速的作業環境與未來規模化部署。
偉康科技以零信任為核心 搶攻數位身分SaaS市場
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2021年網路資安大調查》報告指出,過半數企業認為近年資安風險持續增加,而近七成受訪企業表示,2021年遭受的網路攻擊較往年有顯著增加趨勢,也促使企業開始轉型至新一代零信任(Zero Trust)安全模式,並強化資安意識及防護機制的應變能力。
智茂科技深耕自動PCB分板機,助電子廠打造智慧製造產線
所謂印刷電路板(PCB)分板,對許多電子組裝廠都是重要工序,旨在提高表面黏著技術(SMT)產線的生產效率。具體來說,PCB經常會被設計為一塊大板,稱為「連板」或「拼板」,然後透過「分板」程序、將大板切割為多個小板,最終再進入產品組裝階段。
上雲夥伴決定數位轉型成敗 緯謙助企業建構最適雲平台
近幾年產業環境快速變化,市場競爭壓力急遽升高,善用數位化技術推動轉型,成為多數企業追求永續營運的重點策略,在數位轉型中,雲端平台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認為經過多年推廣,多數企業對雲端概念與平台功能雖已不再陌生,不過在實際執行時,仍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對此他建議業者善用外部專業
數位分身技術在海洋資料蒐集與水底溫室的應用
根據Automation World報導,新創業者Nemo’s Garden與Saildrone展示小企業也能善用西門子(Siemens)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為現有與全新的製造作業創造更多機會。
碳價比成新王道 Google Cloud結合AI推零碳解決方案
「現在的人才荒,卻也是人才潮。」Google Cloud台灣總經理謝良承這麼說。Google台灣針對近1,500位高階主管的「Google Cloud永續調查報告」指出,人才與 ESG 的關鍵議題已被視為組織的優先任務。謝良承表示ESG浪潮下,台灣企業過去重視性價比CP值(Cost Performance),現在要轉向碳價比(Carbon Performance)
關鍵技術自製 工研院減速機搭上電動車浪潮
2022年在半導體與電動車雙火車頭帶領下,產業仍持續呈現高度成長,也帶動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強勁,乘此浪潮,建立關鍵技術國產化也順勢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目標。工研院近年成功研發素有精密機械心臟之稱的「減速機」,這是過去被視為台灣工業較為缺乏的技術能力,在國產化效益上,估計每顆減速機成本可望降低3成。目前工
企業如何面對綠色課題?IBM提永續三部曲
尤其,無論是突如其來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劍拔弩張的國際關係如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皆為全球市場增添許多不確定性因子。當各界無法避免身處在迷霧之中的境況,如何臨機應變、充滿韌性的應對,將會是企業未來一定會面對到的課題。
移動機器人掀起風潮 緯創自有品牌如何吸引各路「玩家」進場?
猶記前幾年,軟銀與鴻海合作開發的服務型機器人Pepper上市後,市場上曾掀起一陣機器人旋風,但後來效果不盡理想,市場對於機器人的期待落空。近年雖陸續仍有像是迎賓、送餐等服務型機器人問世,但時至今日,要說普及,倒也未必。
盤點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十六大關鍵因素
過去兩年多來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邊境封鎖和進出口限制對於生產及航運都造成衝擊,據麥肯錫(McKinsey)調查顯示,有高達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是供應鏈、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運輸方面,都因疫情而受到影響,更有85%受訪企業表示因「數位技術匱乏」而面臨供應鏈問題。
國發會、中山大學攜在地創生團隊 與企業共創城鄉永續未來
當ESG永續已經成為企業的競爭力甚至生存力,除了做到法遵的公司治理(Governance)與環境減碳策略(Environment),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企業落實ESG不只有節能減碳、淨零碳排,社會共融(Social engagement)也是ESG的範疇,更是最需要創意及第三單位協力的課題。
JR西日本引進人形雙臂機器人 協助高壓電纜維護
人形機器人在娛樂展示及醫療待客用途外,也將正式踏入工業應用領域:由日本機器人新創人機一體(Man-Machine Synergy Effectors),以及鐵路公司JR西日本、交通號誌公司日本信號(Nippon Signal)合作,將在2022年展開雙臂機器人的電車線與鐵路維護工程實驗。
工研院碳管理平台上線 助製造業分析碳排熱點
減碳目標在即,對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得先完成碳排計算,台灣以製造為導向,不少企業身處國際供應鏈一環,因此產品碳足跡的盤查是相當重要的步驟。工研院預計四月上線的「碳管理平台」,藉由累積1萬筆以上的係數資料庫,將協助製造業者針對產品碳足跡做全面的排查與計算,並進一步找出碳排熱點進行分析與改善。
United Robotics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
德國服務機器人(service robot)經銷商URG(United Robotics Group)正在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SoftBank Robotics Europe;SBRE),財務細節並未揭露、須經監管機關批准,預計2022年第2季完成交易,軟銀也將取得少數URG的股票,雙方將持續合作行銷機器人。
高科技產業橫刀奪愛 傳統產業嘆人才難尋
產業面臨人才荒,從科技業到傳統產業無一倖免,其中因電動車、AI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半導體產業更是搶人才跑第一線,然有龐大人才需求的,不只科技業,傳產人才需求近3年也大幅成長超過7成,且在智慧製造趨勢下,這些傳產甚至還要跟科技業搶同一種人才,在這場全台搶人大戰中,傳統產業興嘆,不只
科技業求才若渴 除薪資福利外企業還能怎麼做?
產業進入搶人大作戰,企業憂心,不但少子化造成缺工現象有朝一日將成常態,現不止基礎勞動力不足,專業人才也供不應求,也面臨人才品質不足的問題。而同時面對人才量與質的挑戰,1111人力銀行資深數位策略顧問劉德泰則同時從求職與求才兩大方向提出建言,其認為,現代求職者相當注重未來職涯發展,企業除了要開出誘人的
SAP首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 新加坡揭幕
跨國企業應用軟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SAP)耗資2.5億新元(約18.43億美元)興建的第一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SAP Labs Singapore),於2022年3月23日揭幕,將致力開發數位供應鏈、可持續性、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解決方案。
翻轉硬體思維 製造業從售後尋找新獲利空間
因需求放緩以及競爭加劇而導致毛利率被無情壓縮,為許多製造業者帶來莫大壓力;製造業者同時也開始意識到,許多既有的營運方式和銷售模式,在未來的市場中恐將喪失競爭力,這也迫使業者必須積極尋找新的獲利成長空間。如今有愈來愈多製造業者不再只是專注於產品的銷售,而是將自身重新定位為服務業,透過搭配軟體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