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5G加速大數據分析 運算技術成發展關鍵
人工智慧(AI)與5G等科技加速了處理大數據與分析的速度,在晶片上加上AI功能的各式AIoT晶片與裝置需求大幅攀升,工研院指出,面對新一代晶片少量多樣與多元需求特性,傳統晶片設計模式將轉變為小晶片系統設計,或是走向微縮製程的路,才能解決龐大數據在高速運算過程中,兼顧運算效能且降低耗能,下世代記憶體技術也就成為發展關鍵。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杰指出,因應整車智慧化
小米智慧工廠第二代智慧生產線2023年底啟動
根據Pandaily報導,小米智慧工廠是基於5G與人工智慧的高階智慧型手機先進生產設施,小米日前宣布智慧工廠第二階段設施可望於2023年底進入量產,除了生產線之外,小米智慧工廠還負責新製程與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先期研究計畫、衡量標準製程產出的性能標竿。 小米智慧工廠第一階段設施位於北京市大興區亦莊鎮、為實驗室等級工廠、佔地18,600平方公尺、具備一條全製程自動化生產線、為先進
電動車催生新檢測需求 3D量測後勢看漲
由於電動車的動力系統與燃油車的結構大不相同,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們也需要透過生產技術的革新,以適應電動車關鍵組件的生產和裝配。而電動車領域的創新,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精度需求,也催生了新的3D量測任務,並開啟了3D品質檢測的方式轉變。 馬路科技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智慧生產與自動化製造技術進一步提升現代化汽車研發製造的速度,短則一兩年就能完成一台新車的開發流程,同時製造的效率與精
鴻海、臺醫光電、工研院 強強攜手搶攻精準健康及遠距醫療商機
數位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為全球產業帶來改變,疫情的肆虐則加速了整體的進展。在成熟技術的支援下,生產製造、醫療照護均成了優先往智慧化、遠距化發展的產業指標。但智慧生產端有類似燈塔工廠的樣版場域可提供業者指引參考,而如何為遠距醫療照護產業提供類似的樣版,就成了產業發展上的重要關鍵。 根據Frost & Sullivan預測指出,數位健康市場包括資料分析、雲端運算及遠距病患監控等商
智慧製造需求大增 微星、工研院大秀機器人、自動化應用
2021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登場,包括上銀、Panasonic、三菱(Mitsubishi)、盟立、台達電等大廠,因應數位化、遠端化需求提升,展出關鍵零組件與解決方案,並透過串聯整廠設備系統達到監控與虛實整合,而服務型機器人專區則有緯創、微星等大秀接觸智慧服務,超前部署人機協作未來生態系。此外,工研院亦展出應用在水五金、汽車鈑金、人機協作、製造場域智慧化的整合服務等成果,包括台灣首創「R
不再依賴老師傅手藝 智慧精密元件加工製造獲突破
3C產品走向輕薄化設計,零組件也隨之微型化,例如手機中的碳鋼螺絲或風扇中小馬達的軸心及小齒輪等,都是常見的微型元件。法人機構已建立產業專屬IoT方案,將傳統熱處理經驗轉為數據決策,降低人為經驗依賴與摸索,快速準確分析出最佳熱處理製程參數(溫度、時間、滲碳氣氛等),進而提供熱處理產業相關智慧生產。包括Tesla、Bosch等國際大廠供應鏈已導入應用。 金屬中心指出,微型元件在傳
傳統食品工廠轉型 小美冰淇淋搭上智慧潮
如何對上消費者的口味,成為傳統食品產業順應智慧製造趨勢的一大推動力,近來許多食品工廠也跟進導入物聯網技術與精實管理,不論是因應食安挑戰或是更貼近消費市場需求,都彰顯傳統食品工廠加速產業升級的決心。家喻戶曉的「小美冰淇淋」也搭上這波智慧工廠熱潮,導入物聯網(IoT)技術、遠端作業模式,將傳統食品工廠大改造。 一般來說,傳統產業導入智慧製造通常先以數位化為開端作為數位轉型基礎,許
【專家觀點】AI智慧擷取轉譯 人機協作效率極大化
廖家宜/台北 從去年到今年間,一場COVID-19(新冠肺炎)打亂許多企業在生產型態上的腳步,卻也加速了企業在數位轉型以及實踐工業4.0的時程,為確保在產線上順利整合人與機器,人機協作(HMI)為主軸的智慧生產有了快速的發展。 根據研究機構Global Industry Analysts的報告顯示,2020年即便在疫情影響下,全球人機協作的解決方案市場規
疫情凸顯營運痛點 雲市集平台推百種數位工具
廖家宜/台北 強化數位營運能力是製造業在後疫情時代最迫切的轉型課題,許多中小型企業對數位轉型迫在眉梢,但資源與投資報酬率(ROI)目前仍是業者相當重視的考量因素。因此,產業近來聚焦於微應用、雲端解決方案等,能夠迎合中小型企業階段性轉型與按需而買的市場需求。日前主打針對中小型製造業提升數位化程度的雲市集平台,已累積超過100種雲端解決方案,並透過政府補助額的形式,希望協助業者在
來自製造業者對德國的第一線觀察 未來智慧製造需要的是「技術工程師」
廖家宜/台北 這幾年製造業對於自動化、智慧製造的部署,究其原因絕大部分是因為怕後繼無人。製造業者指出,未來產業所需的人力結構也將因此與過往不同,傳統產業正慢慢向科技業靠攏,擺脫「黑手」的刻板印象,而是從事更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工程師。如同向來以製造工藝聞名全球的德國,相當注重培訓高素質勞動力,早已將現場技術人員視為企業相當重要的資產,其對於人才培育的制度與做法,也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