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Issue)耐能用晶片內功靈活躍上車用AI熱潮 5年內拚主營收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DForum0522

(Daily Issue)耐能用晶片內功靈活躍上車用AI熱潮 5年內拚主營收

  • 林佳楠專訪

半導體業市況2022年下半轉冷,車用晶片需求則持續熱絡。開發邊緣AI晶片軟硬體的耐能智慧(Kneron)指出,車用晶片目前約佔公司出貨量4分之1,以後裝市場為主,2023年可望揭露打進前裝市場的消息,預計5年內車用晶片將成為主要營收來源。

日經亞洲(Nikkei Asia)1月報導指出,2022年下半全球半導體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景況。智慧型手機晶片供應過剩,預估到2023年第4季才會緩解,PC晶片過剩將於第3季達高峰,而後逐漸緩解,用於資料中心的晶片過剩,則可能延續超過第1季;相反地,車用市場仍見晶片短缺,可能維持一整年。

一線車廠前裝佳音已響 出貨有望顯著成長

耐能2015年成立於美國聖地亞哥,還有台北、新竹、深圳、珠海等據點。2021年宣布進軍自動駕駛市場,並發表首款車規級晶片KL530,強調可支援L1、L2自駕技術。鴻海、華邦電子成為其策略投資者。

耐能2021年發表首款車規級晶片KL530。耐能官網

耐能2021年發表首款車規級晶片KL530。耐能官網

其當時表示,將加入由鴻海一手打造的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與鴻海合作開發汽車AI應用領域。與華邦電子則將開發基於AI的微控制器(MCU)和內存計算(Memory Computing)。

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指出,2022年車用晶片佔整體出貨量和營收約4分之1,主要來自汽車後裝市場,包括豐田汽車(Toyota)等日系車廠,透過JVC Kenwood等供應商打入。由於導入週期長,上述比例是保守估計。

針對車用市場近況,他表示,需求很強勁,客戶持續要求將新功能加到車子裡,「很像智慧型手機剛出來時,百家爭鳴的狀況。」在車用部分,耐能晶片主要用於駕駛行為偵測系統(DMS)、AI支援的感測器以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林佳楠攝

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林佳楠攝

2023年底前,團隊將宣布打進一線車廠前裝市場的訊息,包括兩家歐系、兩家中企,其中一家中企是做電動車。根據目前訂單能見度,預計5年內車用市場將成耐能主要營收來源。2021年,公司年營收約為1,500萬~2,000萬美元。

劉峻誠說明,後裝市場的晶片設計週期約1年半~2年,前裝市場則需3~5年,耐能皆有布局,只是可揭露合作案例的時間點不同。一旦打入前裝市場,出貨量將顯著成長。

他觀察,多數車企作風偏保守,例如日本車廠的供應鏈成員,可能10~20年都不會異動。然由於電動車風潮掀起產業革命、車載AI應用愈趨普及,許多車企不得不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對AI技術業者而言,這個時代是特別的窗口期,也是小公司開拓市場的機會。

車用半導體應用分布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 (McKinsey)2022年10月報告指出,汽車代工業者仍為拿不到足夠晶片發愁,導致有些業者得停工或放慢生產速度。

其預測,全球車用晶片營收將從2019年410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1,470億美元之規模,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汽車電子電氣化需求乃三大成長動力。

其指出,多數車用晶片仍使用90奈米或以上的成熟製程,包括用於微控制器、電子動力系統的變流器和執行器等。自駕系統則需較高階的晶片,2021~202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9%,高於其他採成熟製程的車用晶片。

全球唯二先發優勢 耕耘早在AI熱潮前

劉峻誠表示,2016年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後,AI才成為熱門趨勢。耐能在2017年是全球唯二量產AI晶片的公司,另一家是中國的寒武紀科技,當時主要以出售IP予其他廠商的方式達到量產。

「我們是在AI還沒熱門就進去做,」他說,並指出大廠若是在2017~2018年才開始發展AI晶片,還得歷經2~3年的開發週期,到2020~2021年才會量產。因此,許多需要AI晶片的車企,會先找上耐能。

耐能歷代AI晶片

他認為,Tesla對傳統車企帶來很大衝擊,以前豐田等車廠還不想做電動車,但由於Tesla在2021和2022年的大成功,迫使傳統車企跟上趨勢。因此,雖然汽車銷售量在2022年成長趨緩,來自車用市場的AI需求仍相當強勁。

除了車用市場,耐能的晶片也用於消費性電子、安防、家電、醫療、邊緣伺服器等不同領域,靠的是「可重組式架構技術」。相關論文獲得2021年IEEE CAS Darlington獎。2023年1月,IEEE消費電子科技學會再頒發企業創新領袖獎予劉峻誠,耐能聯合創辦人兼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教授張懋中5月也將獲授IEEE James Clerk Maxwell獎章。

晶片設計是內功 「內功非常強是可以跳脫武器的」

目前耐能的晶片使用到40、28、12奈米製程。劉峻誠表示,晶片設計方法可說是武林高手的「內功」,奈米製程則是武器,「內功非常強是可以跳脫武器的。」

他認為,當晶片設計差異不大時,奈米製程才是決定效能的關鍵,例如在CPU、MCU等成熟產業,各家架構已發展得差不多,才會比較製程先進程度。

若說AI是模擬人類大腦運作,那麼耐能的晶片不是模擬整顆人腦,而是其中的神經元、小細胞,視需求可像樂高一樣堆疊重組,因此能靈活跨域。

「晶片設計很需要客戶的input,」劉峻誠說,只有客戶知道哪種模型表現最好,而團隊根據客戶需求改良產品,快速迭代多次,才能與一線大廠競爭。AI晶片導入是互相學習的過程,晶片設計端須學習有哪些應用,應用端則得學習如何透過AI解決特定問題。

2018年耐能團隊開發產品的情況。耐能提供

2018年耐能團隊開發產品的情況。耐能提供

他補充,AI晶片可分為用於雲端與邊緣運算者,邊緣AI可離線運作,要不要連網是個選項,可讓使用者減少連網成本,提升資料隱私。而雲端傳輸多少會有延遲度,自駕車的相關計算若以雲端為基礎,一旦傳輸有所延遲,可能導致致命意外。

邊緣晶片比支援雲端伺服器的晶片更難設計。伺服器的晶片可以做到很大,邊緣晶片則得具備體積小、功耗低等特色,例如用於穿戴式裝置、智慧門鎖和智慧水表時,得靠電池長時間運作。耐能的晶片多用於邊緣裝置,但也可堆疊起來做雲端。

邊緣運算市場概況、AI晶片公司理想的模樣

研調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報告指出, 2022~2027年全球邊緣AI硬體市場規模CAGR達20.8%,主要成長動能包括物聯網裝置、5G應用、終端裝置影像分析等領域。

到2027年前,智慧型手機仍是邊緣AI硬體應用的主場,亞太市場的成長動能最為強勁。此領域的主要玩家有蘋果(Apple)、聯發科、高通(Qualcomm)、華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Intel)、NVIDIA、IBM、Google、微軟(Microsoft)等。

Markets and Markets另一報告估計,2022~2027年全球邊緣AI軟體市場規模CAGR達28.9%,新興應用領域如自駕系統、智慧電表、預測性維護、安防監控、智慧城市為主要成長動能,尤以北美市場為主。

報告顯示,邊緣AI軟體的主要玩家仍以美商居多,包括微軟、IBM、Google、亞馬遜網路服務(AWS)等,耐能也以美國公司名列其中,其他上榜的則有大猩猩科技和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等公司。

劉峻誠表示,耐能同時發展AI硬體和軟體,都有創造營收。曾任職三星和高通的他強調,很好的AI晶片公司,不會只有純硬體,而是硬體、軟體、AI模型都要很懂。

半導體業的地緣政治風險

2017年,耐能與寒武紀率先量產AI晶片,主要透過IP形式委由其他廠商生產。寒武紀成立初期,因拿下華為的訂單而一鳴驚人,但後來華為透過旗下海思半導體改走自研晶片,讓寒武紀痛失不少營收。

劉峻誠2019年接受DIGITIMES專訪時透露,華為也曾找上耐能合作,條件是要取得晶片設計原始碼,耐能無法做到,因此拒絕合作。雖然如此,耐能仍有格力電器、騰訊等中國客戶。

延伸閱讀:(Daily Issue)耐能董事長劉峻誠:勇敢拒絕華為要求 避免寒武紀悲劇重演

2016年,耐能推出公司首款終端裝置專用的AI晶片,稱為神經網路處理器(NPU),以及自行研發的軟體技術「重組式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當時資源受限,是以IP形式透過格力電器的家電晶片達到量產。

近期再談到寒武紀,劉峻誠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寒武紀有中國政府大力扶持,耐能多數時候是靠自己;耐能已打進日本Panasonic、南韓Naver等各行各業的大廠,而寒武紀的客戶還永遠都是政府。

「半導體我們還是比較厲害,晶片的效能、各項指標在國際上還是遠勝寒武紀。西方很多學校的教科書,教的也是耐能的晶片架構,」劉峻誠肯定表示,並指出他所編寫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rdware Desig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是許多大學的課堂用書。

劉峻誠一番話,也點出了半導體產業挾帶的地緣政治角力。

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表示,除了AI晶片,團隊還開發出隨身碟一般的AI加速棒,讓一般企業也能自行發展AI應用。林佳楠攝

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表示,除了AI晶片,團隊還開發出隨身碟一般的AI加速棒,讓一般企業也能自行發展AI應用。林佳楠攝

美國商務部2022年底將36家中國企業新列入貿易黑名單,認定其中許多AI晶片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公司試圖取得美國原物料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企圖。寒武紀及其數家分公司皆榜上有名。

另一方面,美國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於2022年8月生效,台灣行政院則在11月通過有「台版晶片法案」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2023年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

劉峻誠曾表示,該法案意在「安防去中化」,政府相關採購和標案市場明顯有此傾向。

民間雲端與保全公司也傾向減少中國製產品,一般系統整合商則會另行包裝,去中化感受不明顯。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則主要是價格與功能導向,並無去中化考量。他提到,耐能在中國有市場布局,但在安防領域主要客戶是非中資業者,在去中化趨勢中將屬受益者。

 

責任編輯:陳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