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攜手歐洲三大業者在德建廠 眼前五大危機待克服 智慧應用 影音
聚陽實業
Phison

台積攜手歐洲三大業者在德建廠 眼前五大危機待克服

  • 陳玉娟新竹

台積電在德建廠,仿效熊本廠合資及台積電主導模式。圖為德國Dresden城市一景。法新社
台積電在德建廠,仿效熊本廠合資及台積電主導模式。圖為德國Dresden城市一景。法新社

符合外界預期,台積電正式宣布在德國德勒斯登設立12吋廠,仿效熊本廠合資模式,攜手博世(Bosch )、英飛淩(Infineon )和恩智浦( NXP)共同投資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ESMC),主要鎖定汽車和工業市場。

設備業者表示,台積電在德國設廠挑戰與危機不亞於美國廠,主要關鍵除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外,唯二好處就是德國為歐洲汽車生產與銷售重鎮,就近爭取訂單且藉由合資模式穩取長約。

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小檔案

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小檔案

台積電董事會核准,不超過34 億 9,993 萬歐元(約 38 億 8,490 萬美元),投資ESMC。ESMC由台積電持有70%股權,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則各持10%股權,總計投資金額預估超過100億歐元,晶圓廠將由台積電營運。

此計畫依據《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的框架制定,最終投資定案尚待政府補助水準確認後決議。

德國12吋廠將採用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及16/12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月產能約4萬片12吋晶圓。目標於2024年下半開始興建晶圓廠,並於2027年底開始生產。

因應法令、製程技術等諸多考量,台積電過往海外建廠以獨資模式為主,且不斷重申研發、先進製程與主力生產基地會留在台灣,但近年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急升,多項策略與堅持不得不改弦易轍,在中國、美國維持獨資,但在日本與德國則是採行與客戶的合資模式。

台積電在德建廠仿效熊本廠合資及台積電主導模式,對台積電來說,在德設廠的挑戰與困難度與美廠不相上下,至少有五大顯而易見問題待解決。包括高營運成本、低建廠效率、人力短缺、強悍工會組織及政府補助承諾等。

至於台積為何仍決定在德建廠,主要關鍵有四:首先是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其次為歐盟與德國政府相當有誠意,對台積電開出建廠條件皆表達全力以赴。

再者, 德國為歐洲汽車生產與銷售重鎮,台積電藉由與三大IDM廠合資模式穩取長約,據了解,已收到賓士(Mercedes-Benz)和BMW二大集團長約訂單。最後,則是台積電以28奈米以下製程技術優勢,加速歐洲IDM廠擴大委外釋單。

設備業者進一步指出,車用晶片荒全面打破了傳統汽車供應鏈模式,全球多家車廠也改變策略,提升效率、簡化採購與生產流程,直接與IC設計、晶圓代工等供應鏈對話合作,台積電也成為眾廠合作首選。

而台積電日德廠皆是基於能獲利才擴產的準則,雖然2023年首季車用佔營收比重為8%,以全年營收約新台幣2兆元估算,相關營收貢獻高達1,600億元,未來隨著日德廠開始量產後,車用比重可望進一步拉升。

台積電也與國際車廠直接對話取得長約大單,包括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通用汽車(GM)、本田(Honda)確定長期供應協議,其他客戶還有盛傳的Tesla與Apple Car等。

設備業者認為,台積電目前正遭遇美國建廠困境,接下來德國又要建廠似乎挑戰過大,雖然有合資夥伴共同解決工會、營運成本與效率低落等諸多問題,但如果這些都可克服,歐洲又何必需要台積電?萬一歐盟與德國補助又跳票,屆時台積電又將進退兩難。


責任編輯:朱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