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人工智慧」不存在 智慧應用 影音
台灣帆軟
ST Microsite

彭博:「人工智慧」不存在

  • 蔡靜珊綜合報導

AI這種字面意義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詞彙,很有可能造成人們的誤解,甚至導致責任歸屬錯誤的問題。李建樑攝
AI這種字面意義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詞彙,很有可能造成人們的誤解,甚至導致責任歸屬錯誤的問題。李建樑攝

彭博(Bloomberg)評論,科技產業所描繪出的部分願景,諸如所有人未來都會活在元宇宙當中、在Web3上打造金融基礎建設、倚靠人工智慧(AI)來驅動生活的各種情境等,這些就目前情況而言,仍只是空想,但依然吸引大筆資金投入。即便如此,還是不可避免地遭遇現實的沉重打擊。

特別是「AI」這個詞,作為行銷術語非常出色,讓人聯想到「會思考的機器」,然而現實是,目前還沒有一台機器會思考,也還沒有哪個軟體,真正具有智慧。

舉例來說,OpenAI剛剛推出經過重大升級的GPT-4模型,看似更像個人類、更有智慧,但本質上仍與其他大型語言模型一樣,GPT-4也僅是如同鏡子一般,反映出文本資料庫的樣貌,並按照機率來組合詞彙,生成貌似合情合理的文本,但依然不是真正的智慧。

這點從GPT-4不斷出錯,以及微軟(Microsoft)與Google先前在對外技術展示時,雙雙出過AI機器人回答不符事實的大包,便可窺知一二。

另外,諸如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等AI相關詞彙,也有強化錯誤印象之嫌。比方說,神經網路絕對稱不上是人類大腦的複製,而只是大致上受到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啟發,所開發出來的產品。長久以來,複製人類大腦的嘗試沒有一次成功,目前科學家所得到的最接近的成果,是蚯蚓大腦的模擬。

而當人們誤以為機器擁有自己的智慧,卻不知機器仍舊受到背後的設計者或管理者極大的影響甚至操控,在出問題的時候,這些開發者卻可能因此得以規避責任。而且,諸如ChatGPT聊天機器人或Midjourney之類的圖片生成工具,也遭到部分論者批評,這些系統主要僅是在將人類創造出來的文章或圖片進行重組,有抄襲之嫌。種種問題值得重視。

多年來,早有技術專家意識到AI這種字面意義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並嘗試使用其他替代詞彙,例如「機器學習系統」,還有比較搞笑的「學習演算法與機器推論的系統性方法」(SALAMI,一種香腸),或是乾脆就單純以「軟體」稱之。不過這些替代方案沒有一個成功,至今最能吸引人們注意力但大有問題的詞彙,仍是AI。


責任編輯:毛履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