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長大 均熱片面積增3倍 智慧應用 影音
computextaipei
ST Microsite

AI晶片長大 均熱片面積增3倍

  • 李立達台北

AI伺服器晶片變大又變重,關鍵零組件也須改變。符世旻攝(資料照)
AI伺服器晶片變大又變重,關鍵零組件也須改變。符世旻攝(資料照)

AI需要算力,帶動晶片效能提升,也連帶引發相關機構件設計製程與材料的新潮流,比如處理器均熱片、伺服器機殼,都跟著演進。

均熱片業者指出,AI晶片效能提升,面積擴大,均熱片面積也需放大,強化結構的角色也更重要。機殼業者亦指出,AI晶片的GPU模組體積更大且更重,伺服器機箱材質與製程,都須配合才能支撐其所需強度。

均熱片與晶片封裝息息相關,台灣均熱片龍頭健策總經理林錦隆指出,過去處理器所需要的均熱片面積在30mmx30mm,如今晶片廠強化運算速度,包括置入更多記憶體,裸晶(die)數量大幅提升,其面積也擴大至60mmx60mm。

隨著晶片面積擴大,上面覆蓋的均熱片面積也跟著擴大,帶動產品平均單價提升,且不只面積擴大,厚度也須提升,因為均熱片在強化結構的角色更吃重,一方面避免上方的散熱鰭片(heat sink)壓到下方的晶片,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基板變形。

林錦隆指出,均熱片有兩大用途,一為散熱,二為保護晶片,晶片面積擴大的同時也更脆弱,凸顯均熱片在強化結構的角色,因應此變化,不只面積擴大,厚度也要增加,從過去0.6mm,現在已經到2.5mm,有的產品更達到3mm。

因應AI晶片設計,均熱片不只規格改變,變大又變厚,材質也在轉變,過去均熱片都以銅為主,因為銅的熱導率高達401W/m.K,比金、鋁都高,僅次於銀,然如今均熱片材質已朝不鏽鋼邁進,而不鏽鋼的硬度高,加工不易,再次提高均熱片廠商的技術門檻。

林錦隆指出,從AI持續強化算力的趨勢來看,均熱片的面積與厚度提升將是大勢所趨,此不僅會讓用料更多,且製程更複雜,對均熱片廠來說,產品單價提升,毛利結構也將更佳,只是AI晶片初期出貨有限,後續需視客戶銷售動能而定。

ChatGPT爆紅之後,各界對AI興趣大幅提高,已成為新一波的軍備競賽,雲端大廠無不卯足全力提高AI算力,無奈在僧多粥少下,NVIDIA的GPU大缺貨,伺服器業界預估,要到2024年才有機會舒緩,不過目前包括超微(AMD)、英特爾(Intel)都在積極投入,AI伺服器下半年拉升可期。

伺服器廠諸如廣達、緯穎、英業達、神達等都表示,下半年AI伺服器出貨量將明顯拉升,屆時也會進一步帶動健策等均熱片廠的出貨,林錦隆表示,下半年AI相關處理器均熱片將會倍增,期待2024年相關營收能夠從個位數拉高至10%左右。

此外,因應晶片散熱需求急劇拉升,健策也推出新款的均熱片,搭載VC功能,藉此可加速散熱速度,效能提升20%,也等於進一步擴大AI晶片的算力。據悉,此方案健策已經推動3年,客戶已從觀望轉為嘗試導入,朝量產更進一步。

AI算力提升,不只晶片面積擴大,整個晶片組的面積與重量也都提升,對伺服器機殼的承重力會是考驗,也連帶讓機殼設計跟著變化。伺服器機殼大廠勤誠指出,傳統的GPU卡不需要獨立的散熱模組,卡片重量僅100~200公克,重一點是300~500公克,多數採用1U或2U機箱。

然AI伺服器的GPU模組重量都達上千克,且是多個疊加,對於機殼本身的承重能力與強度,都是一大考驗。因此AI伺服器的機箱,不論是重量、厚度、材質與製程,都需要重新設計,增加其強度,同時也須兼顧成本與ESG環保等條件要求。


責任編輯:游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