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人工智慧的啟示

圖靈獎(Turing Award)得主Geoffrey Hinton在日前公開討論人工智慧(AI)的風險。

AI「往往會從分析大量數據中學到意想不到的行為」。這並非意味著具有自主意識的AI會摧毀人類,而是我們無法預測AI的行為,特別是當個人和企業允許AI系統不僅生成其自身的代碼,而且在自己的計算機上運行這些程序時,Hinton擔心「有一天,真正的自主武器將那些殺手機器人變成現實」。

第一個實際的AI系統是由Edward Feigenbaum及Raj Reddy實現,稱為「專家系統」,是一種智慧型的電腦程序,能運用知識與推論來解決只有專家才能解決的複雜問題;他們也因此一貢獻榮獲1994年的圖靈獎。

然而,許多系統需要模擬的參數甚多,至今仍然無解。可見計算機模擬的應用博大精深,即使今日AI技術突飛猛進,有許多題目仍值得深入研究。

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在1950年發表一篇重要論文〈計算機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首次談論到AI,並提出圖靈測試(Turing test),為資訊領域創建智慧設計的標竿。

圖靈測試指的是,如果一台計算機能夠欺騙人類, 相信它是人類,那麼它就應該稱為智能計算機。AI緣起於模擬人類行為,自然也常用於社會學。

密西根大學的政治學教授Robert Axelrod,在1980年代進行一連串電腦模擬實驗,找一群專家寫出不同電腦程式,模擬人類行為,讓這些程式互動、合縱連橫,看哪個程式最後會勝出。這些程式有些模擬「金律」,有些模擬「銀律」,有些則模擬「鐵律」。

所謂「金律」(Golden Rule),語出《新約》<馬太福音>7:12「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銀律」(Silver Rule),語出《舊約》<出埃及記>21:24「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鐵律」就是「己所不欲,先施於人」,外在表現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結果最成功的是模擬「銀律」的Tit-for-Tat程式。這個程式一開始採取合作,若對方也肯合作,接下來則仍採合作策略;若對方吃你豆腐,下一步你就佔回便宜。

在實驗中,實施金律的程式一敗塗地,屍骨無存,可見咱們先總統蔣公介石對日本「以德報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實施鐵律策略的程式一開始也有不錯的表現,但長期下來,所有被它吃豆腐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躲它遠遠的,它最後也沒戲唱。

有一個鐵律例子,就是石油大王John Rockefeller(1839~1937)。

他專耍先下手為強的手段,整垮所有對手,成為最有錢的人。但他的手段未免太狠,大夥都不敢恭維。Rockefeller也知道自己以前做事實在不上道,因此在退休後的餘生,致力於慈善事業補過。然而,他過去的作為仍然禍貽子孫,他的後人能力再強,條件再好,想選總統,至今都選不上。

延伸報導從Google搜尋趨勢看三大AI技術浪潮

「專家系統」之父,Edward Feigenbaum。
Raj Reddy與Edward Feigenbaum共同獲得1994年的圖靈獎殊榮,也是該獎項的第一位亞裔專家。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電子講座,曾任科技部次長,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興趣為物聯網、行動計算及系統模擬,發展出一套物聯網系統IoTtalk,廣泛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領域/場域。興趣多元,喜好藝術、繪畫、寫作,遨遊於科技與人文間自得其樂,著有<閃文集>、<大橋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