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R0626
ADI

用不同的方式說服產業菁英

DIGITIMES網站讀者彙整曲線

在電子業,我選擇了一條坎坷難行的路,但路終究是人走出來的,一旦翻山越嶺之後,眼前就會豁然開朗。

上週末參加新光金控主辦的音樂會,邀我參加的朋友在場子裡幫我引介金融界、政界的朋友。主人好意問我,電子時報不考慮改名嗎?大家以為你是中時電子報;叫DIGITIMES的話,也容易與「數位時代」混淆。

我說,優質資訊的成本較高,經常要量身定製,最佳的策略是想辦法成為「賣方市場」,至少是雙方平等的好買賣,否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跟綜合媒體、財經媒體相比,我們是高單價的服務,有個客戶還跟我說,你們比華爾街日報(WSJ)貴多了!

客戶不會只聽過名字就買單,客戶必然要經歷過學習、認知的過程,才會真正成為我們的客戶。那些不認識、不熟的社會人士不會在強調B2B的定位中成為重要的客戶。那麼,我們何不將重心放在認識我們,願意支持我們提供深度、系統化資訊的客戶呢?

我們創業雖早,但得忍受B2B市場的寂寞與挑戰,我堅信只要我們願意長期經營,認識我們的客戶會愈來愈多。我心中有一個客戶結構的藍圖,如果台灣有100萬人認識DIGITIMES,那麼大概只有1萬人是非常堅定、忠誠的讀者。

大約有20%是公司付錢,成為我們的會員,他們擁有在資料庫查詢資料或閱讀、下載報告的權益,因為工作需要,三不五時到我們的平台閱讀資訊。他們通常在我們網站停留的時間,平均長達35分鐘,這比Google研究,平均每個人在網路上閱讀新聞只花70秒的研究差距頗大。

做為一個兼具媒體與顧問功能的新創機構,我們還是需要一定的社會知名度,為了拓展、厚實在跨界菁英心目中的地位,利用影音平台、出版書籍來拓展知名度,也是我們工作中的一環,但我不會期待從最後80%,粗淺知道電子時報、DIGITIMES的讀者、聽眾成為我們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是「長尾」概念下的商機,賺到的,當成撿到的,不必太在意。

在網路上閱讀各種新聞的人,忠誠度低,留下的數位足跡要轉化為事業商機,要面對很多競爭者,DIGITIMES因為定位不同,這20%的核心讀者,已經足以讓DIGITIMES擁有足夠的運作空間,我也才有餘裕,在最近五年寫了四本書。

我的認知是,既然DIGITIMES是業界領袖共同投資的,他們也不期待我賺到可以讓他們致富的財富。那麼我們就讓DIGITIMES成為產業共同的平台,我把產業的繁榮當成任務,所以把賺到的錢,延伸擴大英文版DIGITIMES Asia的投資,現在微軟(Microsoft)、美光(Micron)、SK海力士(SK Hynix)、高通(Qualcomm)都是我們英文版很重要的會員客戶,我們也成了他們與台灣產業界之間產業資訊的橋樑。

這些都是高難度的工作,既然我已經這樣耕耘24年,各種數位足跡、經營指標也證明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改名呢?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