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member

大陸半導體的戰略佈局

長江存儲成立後,大陸在這個階段於半導體的宏觀佈局重新成形。但是為什麼挑由記憶體入手?這是個關鍵選擇。尤其是在台灣的 DRAM 產業甫因規模經濟不足導致研發無法完全自主而緩緩淡出之際,這樣的選擇需要一番辯證。進口替代當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回歸基本面來看。半導體之所以為高科技是因為有摩爾定律,容許其不斷的製程微縮,而其經濟效益也高度依賴摩爾定律。DRAM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是半導體業的驅策技術(driving technology),也就是說DRAM的製程領導其它的半導體製程前進。半導體的先行者AT&T、Intel都曾投入這產業,日本90年代的半導體霸業、台灣、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崛起,都與DRAM息息相關。如果不健忘的話,台灣的DUV、CMP、12吋廠等先進技術都是由DRAM廠率先引入。

在2000年初後,邏輯與NAND的製程進展相繼超越DRAM,DRAM失去了其驅策技術的地位。邏輯製程持續往平面微縮的方向前進,能見度到3奈米,還有3、4個世代可行;NAND往3D堆疊走,這個方向能走多遠尚未可知,但是短時間內碰不到物理極限,是比較技術面可克服的問題。邏輯的平面製程微縮與NAND的3D堆疊同時是未來半導體業的驅策技術,大陸作為後發者選擇最近才興起、後面發展道路長的驅策技術投入,是比較合理的做法。至於DRAM,已於20奈米久滯,雖然仍有機會繼續緩慢推進到10奈米,但其製程技術主要是針對DRAM,很難嘉惠於其它產品,戰略性比較不足。

所以大陸選擇3D NAND重新出發,3D的製程技術還有機會應用到其它產品,譬如3D MRAM。至於研發的規模經濟,由其所投資相應的生產規模來看,如果有盈餘的話,是有機會支撐持續的自主研發的。剩下來的問題是NAND的技術靈不靈?大陸NAND的技術授權引入研發已有好幾年了,以前的表現頗有波折,就連二維平面NAND的生產也稱不上順利。現在要當成主要的產品並結合3D製程,恐是個有點高風險的選擇!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