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Event

半導體產業人力資源危機與管理(下)

在人力資源供給方面,相關的政府作為(從收效最長遠的數起)包括人口政策、移民政策、教育政策到產業政策。

人口下降趨勢不是現在才有的議題,因為人口統計數字是經年累月的,預測問題的發生不需要特別的能力。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被提起,至今也沒有什麼起色,也許歷屆政府也沒有什麼作為。但是觀之於東亞諸國的狀況,特別是跟半導體密切相關的諸國,無一例外的都先後進入這陷阱,只是時間先後的問題。這也許是二戰後嬰兒潮在經濟起飛後的宿命,只是東亞諸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因而較早遭遇此一問題罷了。

所以人口下降可能不只是單純台灣因素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從更宏觀的架構來檢視,可能也必須使用使用更大的資源、對社會文化做更深切的剖析。因此我對於政府解決人口基底流失問題短時期間內不太抱太大期望。即便如此,政府還是應該持續關注此一問題;事關國安,無法等閒視之。

移民政策可以用來解決一部分人口基底流失的問題,也可以單就針對就業人力資源問題,或者二者兼之。有些國家已經戮力經營了許久,譬如新加坡。移民政策首先會牽涉到法律,而問題會終將歸結到社會認同,這需要較長時間的內部對話。

另外,政策問題通過立法關卡只是個開頭,後面的政策作為才是解決問題工作真正的開始。台灣廣收國際學生已有很長的時間,至今留下的幾稀?這個問題要好好研究。最後,企業內部的國際化是外尋人力資源拼圖上最重要的一塊,沒有企業本身的投入,尋覓國際人力資源終究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教育政策的收效短則2、3年,長則6、7年。以2021年8月開張的半導體學院為例,最早2023年暑假就要見真章。開設與特定產業更相關的學程,我覺得可以有一定的效果,譬如畢業生就職後對於工作的熟悉程度會比較快進入狀況。就職人數是否會顯著提升?2023年就是檢視時刻,但我的直覺是不會太多,因為有理工專長的,原先唸的也是類似的研究所,只是名稱稍異,譬如電機研究所。進了半導體研究所,不過是將專長更特化在半導體,實質人數並不會有太多變化。而且從2021~2023年下半兩年期間,新就業人口還會下降近萬人。

另外,將研究所的二級學門更窄化到半導體專業,固然縮短了畢業生進入半導體職位的學習時間,但是副作用也不少。

首先,就如衆所周知的,知識越是基礎,能持續使用的越久,所涵蓋的應用範圍也較廣。學習較基礎的課程,並且能持續的自我學習、掌握基本研發能力,學生的生涯選擇越寬廣,在學校所習得知識也越不容易過時。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高等院校不是單一產、企業的人力資源輸送帶!

對企業來講,雖然受更專業訓練的學生到企業入手的時間會縮短,但是高科技產業的本質就是技術恆常快速的變化。學校教的素材,如果沒有基礎課程的支撐,很快就會過時的。反倒是學習過比較多的基礎課程,更容易學習新的、開發中的知識。企業接納專業過於特化的員工,其實對於企業長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最後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把五千名大學畢業生一筆調撥到一特定產業的研究所可是深思熟慮的產業政策結果?以一個研究所一屆學生平均30人來估算,目標在每年5,000碩士畢業生的半導體研究院就意味著消滅了170個其他專長的研究所,再加上自然的基礎人口下降,對於其他產業情何以堪?中小經濟體要有專注的產業才有生存空間,這樣的法則沒有人會質疑,可是我們的產業人才政策真是站在產業專注與風險分散之間最適切的均衡點了嗎?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