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永續發展 串接HIS將是關鍵
蔡騰輝/台中 2021年第2季,台灣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遠距醫療與線上諮詢量激增,無論院方或民眾端都對於數位醫療的服務,有了不同以往的需求。對此,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 發展促進會會長孫培然預期,各單位會逐漸熟悉遠距醫療的應用,在看得見的未來,將有更多以病人為中心,且與醫院資訊系統相關的介面革新發展。
如何展現醫療AI新價值 孫培然:再造醫療資訊系統
蔡騰輝/台中 台灣醫療資訊系統與科技研發運用火熱,各醫療院所都積極開發醫療AI與大數據分析應用。針對醫療AI的開發思維,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 發展促進會會長孫培然分析,從資料整理、資訊識別、領域知識疊加、AI智慧產生等步驟著手,數位醫療服務才能有更長遠且穩定的發展。 提升醫療工作效率
數位健康服務不斷鏈 永續發展重在生態鏈結
蔡騰輝/台北 商業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創新科技服務廠商的大敵,尤其在健保照顧國人大部分醫療照顧的狀況下,健康促進與數位健康生態該如何永續發展?台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認為,必須先分析數位健康產業特色及生態成員需求,最終或能找出永續經營的方法。 健康創新科技 產業打頭陣 陳良
【王欽堂專欄】健保全面開放視訊診療門診 各級院所準備好了嗎?
王欽堂/台北 自5月初開始的這波COVID-19(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來得又兇又猛,從始終未能平緩的確診數、雙北醫療量能的緊繃和第一線醫護傳來讓人難過的個案故事,都讓整體社會陷入恐慌。忘卻了同樣的故事2020年曾輪番在歐美各國上演,甚至連美、法、英、德等國,至今仍尚未從「前十大疫區」排行中除名。 在變種病毒不斷變異下,新冠病毒短期內難以斷絕,人類將被迫與之
15分鐘快篩揪英國變異病毒株 MIT試劑月產能達45萬劑
蔡騰輝/台北 近日COVID-19疫情控制成效漸顯,待各界持續支持與關注。在口罩國家隊以外,快篩國家隊和疫苗國家隊也積極抗疫。在快篩領域,近期台灣奈米碳素公司取得台灣專案製造(EUA),在台灣製造(MIT)15分鐘內能有結果的「Ainos抗原快速檢測試劑」量產上,估計每月可達45萬劑產能,協助台灣度過防疫關卡。
只要3步驟 用手機就能線上免費看醫生
蔡騰輝/台北 因應疫情嚴峻與協助降低醫院量能負載,台灣數位醫療平台眾匯智能健康(股)推出遠距醫療看診「醫聯網App」,讓民眾只需要在手機上註冊,即能快速掛號、免費看診、並在人員安排下完成取藥。不僅一般家醫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如果民眾有婦產科、泌尿科、身心科的問題都可以線上諮詢。
大半夜身體不舒服 線上諮詢平台熱線實況
蔡騰輝/台中 從醫院看醫生回到家,病人定期吃藥與盡可能休息以外,有時仍有疑難雜症無法自己解決,目前已有不少遠距醫療和線上諮詢數位平台,提供24小時的諮詢服務,希望滿足民眾居家的營養保健、醫療照顧、健康促進需求。 線上諮詢熱線幫助照護 隨著疫情升溫,遠距醫療和線上醫療健康諮詢需求數量增加。生醫新創公司
臨床需求少量多樣 遠距醫療如何找到賺錢機會?
蔡騰輝/台北 面臨少量多樣的遠距醫療應用場景,數位醫療服務提供者面臨有別於以往資通訊與傳統製造業大量生產的事業發展狀況。在臨床需求多樣性且十分講求安全與有效的狀況之下,目前遠距醫療廠商已能協助多種情境應用、平衡區域間醫療資源,但仍需從既有商業活動中,找到更多商業模式。 遠距醫療應用情境多元 針對現階
偏鄉缺的是急重症醫療 專家找尋遠距醫療真正市場
蔡騰輝/台北 生活在大都會,大醫院和小診所林立,一般人看醫生並不是難事。健康醫療照護專家認為遠距醫療已能提供無電梯老舊公寓的病患,及偏鄉部份慢性病與輕症病人應用,但量體較大且真正能支撐產業發展的市場,廠商或許應該向海外銀髮市場出發。 疫情期間的遠距醫療 線上諮詢和衛教安撫
建立下個世代的醫院診所 提升醫病關係3大前提
蔡騰輝/台中 掛號、等待、看診、治療、拿藥、回家。病人無論到醫院或診所,看醫生的流程大致如此。過去數十年如此,而在智慧醫療軟硬體發展蓬勃、遠距醫療各式服務多元的現今,病患與醫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將不再僅限於看診與治療的空間,在三大前提落實之下,將能夠以更加即時與連續性的方式存續。 前提一:必先再造院內流程與串聯院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