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碳關稅完成二讀 企業恐迎碳焦慮時代 智慧應用 影音
意法半導體
優立測

美版碳關稅完成二讀 企業恐迎碳焦慮時代

  • 廖家宜台北

本月針對碳排新規有兩件全球大事,一是歐洲議會已確定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立法,結束近兩年的談判,也就是俗稱碳關稅法案,將在2023年10月正式試行。其次則是美國推出的自家版本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也在近期完成二讀,最快或將在2024年實施,且據悉並無如歐盟有試行期。

兩大先進市場加速推動碳關稅制度,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企業來說,未來恐將正式進入「碳焦慮」時代。

專家直言,把氣候變遷納入貿易規範已是未來國際趨勢,課徵碳稅一定會把碳排成本內部化,進而增加企業經營成本,而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產業來說,每年出口額超過4,500億美元,更是國際供應鏈相當重要的一環,參與國際碳稅機制,台灣絕對無法置身事外。

兩大先進市場加速推動碳關稅制度。DIGITIMES攝

兩大先進市場加速推動碳關稅制度。DIGITIMES資料照

在業界擁有「台灣碳排交易之父」美名、長年研究氣候議題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歐美相繼提出碳稅法案,雖然初期並未直接徵收碳稅,但第一階段仍要求進口商須申報產品碳含量,並同步提交碳排報告,也就是說,業者除要完成內部碳盤查外,未來出口的產品也要新增產品碳排報關步驟。

據了解,目前業界光是這一步,已經大傷腦筋,因為業者除了要搞定自己,也要跟進口商,也就是客戶端進行協商,這些額外動作過去從未發生。李堅明也形容,這次氣候變遷所驅動的全球淨零轉型,其引發各種議題堪稱「海嘯」級,來得又快又猛,企業普遍已形成「碳焦慮」,這是在所難免。

CBAM將於2023年10月開始試行,但正式開徵時間則由原訂2027年提前到2026年。課徵產業別則包括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氫氣等主要利用煤炭所生產的原物料,另外也延伸到螺絲與螺栓等鋼鐵「製品」。

CCA美版碳關稅法案同樣也在4月中旬完成二讀,一旦通過,美國將於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美國CCA立法目的雖與歐盟一致,但在碳稅計算上卻與CBAM大相徑庭,且無試行期。由於美國是中國以外,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其對台灣出口製造商影響甚大。

美版碳關稅所課徵的對象以能源密集進口產品為主,其管制品項目有25類,較歐盟更多。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前是針對原料品課稅,但2026年後則針對由多種原料產品組合而成的「成品」課稅,若單位進口重量超過500磅,則須根據其組成成分是否含有受管制的原料產品,並按照重量比例徵收碳稅。

換言之,如果某一出口至美國的成品,同時使用鋼鐵、鋁或是石化原料,可能會被課徵三種碳稅。

李堅明分析,綜觀歐美碳關稅課徵標的是產品含碳量,且高過標竿值,才需要繳交碳關稅,因此他強調,產品碳足跡管理將是因應碳關稅的重要課題,也是企業當務之急,且產品碳足跡計算也將包括用電排放,因此,要注意國家電力係數也是影響出口產品碳稅的成本負擔。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向外界分享近期國際碳稅趨勢。廖家宜攝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向外界分享近期國際碳稅趨勢。廖家宜攝

而產品碳足跡管理的核心其實是供應鏈管理。就「產品」來說,包括電子產品、汽車、食品等的碳排,事實上超過八成皆是來自範疇三的供應鏈排放,也就是說,供應鏈的碳排其實才是企業最主要的排放源。

李堅明認為,未來上游供應鏈的碳排表現,攸關企業面對國際碳排法規時的競爭力,其建議企業未來在供應鏈管理準則上,要求供應鏈彼此對碳排數據的資料交換與揭露必須透明,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則是透過永續設計,從根本優化產品碳排,另一方面則是對外將排放指標納入採購標準,並進一步促成低碳供應鏈生態系,及早將具有低碳能力的供應商納入供應鏈中。
 

責任編輯:毛履兆


修訂與更新

修正標題與內文,將二讀通過修改為完成二讀。 (2023/05/24 18:4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