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棍子也給胡蘿蔔」 永續金融成低碳新經濟
淨零減碳已是全球企業共識,除了來自終端客戶的要求,金融業如今也成為鞭策、督促企業執行減排、綠能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透過給予融資利率減碼、並拒絕貸款給高污染企業等雙管齊下的力量,未來市場對企業ESG績效的評估,恐勝過EPS,將成未來金融業給予投融資以及放款的主流標準。 淨零碳排是國家與企業重要的競爭力,金融業作為企業「金主」,也積極發揮影響力,扮演先鋒的角色,當前無論是在台灣或放
東協淨零商機可期 馬國企業搶攻印尼光電
馬來西亞公司Samaiden Group Bhd與Aneka Jaringan Holdings Bhd近日簽署一項合資協議,將透過雙方成立的合資企業開發運用印尼的太陽能市場潛力。新合資公司除了將在印尼太陽能光電領域的工程、採購、施工、試車四大面向開展業務,也將提供再生能源相關諮詢服務等產品。 據The Edge Markets和The Sun Daily報導,Samaide
華邦電把零碳排擺首位 2030年台中廠綠能達90%
華邦電董事長焦佑鈞表示,儘快導入綠能將是華邦電首要思考的推動方向,並積極研究要如何達到碳中和,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達到零碳目標,並推動產品減碳,如SPI Flash設計能降低封裝需求,屬於減碳的綠色產品,同時預計2030年台中廠將達成90%電力採用綠能的目標,朝向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發展。 針對近期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焦佑鈞表示,中國市場比重佔全球至少30%,不能因為比重低於其
企業追求低碳轉型商機 數據成為供應鏈堅強後盾
全球淨零、永續發展趨勢延燒,不論企業或政府都為此忙得焦頭爛額。 從政府角度來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大使簡又新表示,台灣勢必要跟緊國際2050年碳中和減碳腳步。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氣候變遷的挑戰成為產業與能源轉型的驅動力,城市也可望藉此達到綠色經濟成長願景。在全球減碳趨勢面前,台灣身為一個外銷導向國家,民眾可以不出國觀光,但是企業產品不可能不出口。
礦產價格大漲 中國廢電池產業鏈快速發展
中國政府近年開始推動「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雙碳政策」,加速發展新能源車產業,也帶動上游電池材料鈷、鋰、鎳等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樂金能源解決方案(LGES)、寧德時代等電池業者面對成本壓力,將目光投向電池回收,華友鈷業、贛鋒鋰業等具備廢電池回收技術的中國業者也受到矚目。 電池原料自2021年以來價格持續上漲,以碳酸鋰為例,上海鋼聯電子商務數據顯示,電池用碳酸
發電、儲能、電網淨零排放商機可期 綠金產業鏈有多大?
近年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各國對於節能減排或淨零排放均陸續制定更明確的政策目標及時間表,其迫切性也帶動了淨零排放相關綠能商機。除了原本太陽能、風能等潔淨能源產業外,包括儲能、智慧電網甚至碳權交易等,都成為業者進入市場的選項。 供應鏈業者表示,在淨零排放等政策引導下,對於潔淨能源需求大幅提升,帶動了儲能、智慧電網、微電網等產業的發展。不過,除了因為政策帶動外,全球產業界對所謂碳足
《ESG新賽局》系列1.Carbon等於Cost? ESG大航海時代,企業該如何改變思考模式?
《ESG新賽局》系列報導,為IC之音與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合作專題內容,將從供應鏈的視角,深入探討產業必須面對ESG的各項核心課題。讓企業在新的綠色浪潮中,找到能與全球競爭的創新力量。本文由AIF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
能源產業典範轉移 Solar as a Service以能源數據為依歸
熱浪侵襲英國,Google與甲骨文資料中心傳出冷卻系統故障,美國超過1億人收到「超高溫警告」、南韓恐怕在7月的第四週發布8年來首見的能源緊急狀態令,而台灣則進入「類熱浪」時期。 雖然台灣已經確立2050淨零碳排路徑,但實際上不論是民間或是企業,仍然瀰漫一股不安定氣氛。如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幅落後、企業自建電廠門檻及維運成本過高、綠電交易機制未臻完善等。而在台灣,中小企業貢獻5
中鋼成大合設「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攜手減碳
中鋼與成功大學共同宣布成立「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產學合作攜手減碳,由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及成大校長蘇慧貞共同簽署MOU。 翁朝棟表示,2021年2月中鋼在治理暨永續委員會下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投入減碳工作和技術研發,在衡量營運發展和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規畫下,完成中鋼碳中和路徑擘劃,並積極展開各項行動方案。 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中
攻2.5兆美元市場 日本克服自然條件打造最完整氫能產業鏈
建立零碳排社會,在排除石化能源的替代能源方面,氫能源不僅能量密度高,且能以液態方式儲運,在濱海國家還有不虞匱乏的海水當原料等優點,因而被先進國家視為有力選項之一,日本更視之為主力。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以政策鼓勵投資的結果,日本是全球唯一投入氫能源產業鏈所有層面的國家。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估計,要達成2070年全球碳中和,則2050年氫能源需求將達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