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ICT與醫療技術 台灣高附加價值醫材走出國界
全球醫材市場將在2030年達到7,0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而前十大國際醫材大廠營收就佔了1,550億美元。 亞美登創投(Amed Ventures)6日宣布在台灣啟動高階醫療器材產業投資基金,目前已獲得國發基金及台灣知名科技企業支持,將專注在透過投資串接上下游產業鏈策略,深耕美國市場並鏈結台灣產業,接軌國際醫材市場。投資領域涵蓋介入治療心腦血管微創手術、眼科微創手術、腦中風復
電價加溫綠經濟 新能源案場遍地開花
1日國內電價平均調漲8.4%、工業用電大戶電價調漲幅度15%正式上路 ,同時各界為了配合2025年再生能源目標,許多企業強強聯手 開發創能、儲能到用能專案,展現再生能源發電、儲電再到未來可能的綠能售電等。如1日開陽投控轉投資的開元佳能與全球儲能巨頭Fluence雙方正式牽手,Fluence為德國西門子(Siemens)及能源公司AES所合資成立的公司。
仁寶投資AI新創 拓展自駕、智慧醫療可能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指出,未來會以AI為中心,發展車電、伺服器等產業,期待能創造新兆元產業。翁宗斌表示,仁寶車電、伺服器每年都以3~4成的幅度成長,因應AI發展,也投資美國AI軟體企業:Beyond Limits,將共同開拓自駕車與智慧醫療等商機。 翁宗斌在24日在仁寶股東會中指出,因為疫情,人們的生活與經濟活動都受到限制,仁寶面臨缺工、缺料、物流等挑戰,受惠於居家辦公等生活型態
PChome拼獲利成長 上雲、VR測試增
PChom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22日舉行股東會,執行長暨總經理蔡凱文會後對媒體表示,供應鏈缺貨和物流問題緩解,對下半年消費動能保持樂觀,集團也會增加資料上雲,小規模測試VR等創新科技之應用。 股東會由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和蔡凱文等人列席,並未對股東以外人士開放。股東會表訂11點結束,卻延長了近1個小時,集團人士也稱情況罕見。會後由蔡凱文、投資長兼策略長周磊出席線上記者會。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3】電動車龍頭Tesla的六角環保策略
受到社會環保意識抬頭、企業節能減碳以抑制氣候暖化的潮流所帶動,電動車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Tesla始終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閃亮巨星,事業體涵蓋了電動車研發、全自動輔助駕駛(FSD)系統、太陽能源事業等。雖然大眾關注焦點多集中在執行長暨創辦人Elon Musk個人風采和爭議,全球各大ESG機構評量標準不一或有可議空間,但Tesla的環境作為還是有值得參考之處。 近日因為標準
強化純太陽能電動續航力 Aptera購併HMI開發商
美國加州新創Aptera Motors開發的全球第一輛永遠無需充電的太陽能電動車,即將進入全面量產階段並預計最快於2023年在澳洲推出,為了協助未來的車主掌握更多關於車輛效率與最大續航力的資訊,Aptera Motors策略收購人機介面(HMI)開發商Andromeda Interfaces。 根據The Driven報導,2007年Andromeda Interfaces曾
馬來西亞最大科技獨角獸Carsome 傳擬在美國和新加坡雙重上市
知情人士透露,馬來西亞線上二手車銷售平台Carsome正尋求在美國Nasdaq股市和新加坡證交所(Singapore Stock Exchange;SGX)雙重上市。 據Deal Street Asia報導,Carsome向Nasdaq提交IPO申請後,也向新加坡證交所申請上市。Carsome尋求透過雙重上市籌募3億~4億美元資金,市值將達到20億美元。媒體曾在2021年6月
United Robotics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
德國服務機器人(service robot)經銷商URG(United Robotics Group)正在購併軟銀機器人歐洲分公司(SoftBank Robotics Europe;SBRE),財務細節並未揭露、須經監管機關批准,預計2022年第2季完成交易,軟銀也將取得少數URG的股票,雙方將持續合作行銷機器人。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2012年法國機器
Tier購併照相定位系統方案商 解決共享滑板車違規使用問題
德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業者Tier Mobility宣布買下美國圖資業者Fantasmo,不過雙方並未公布這項交易的財務細節。Tier買下Fantasmo的目的,是解決部分使用者胡亂停車、在人行道上騎車,以及多人共騎一車的違規問題。 根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Fantasmo標榜其開發的「照相定位系統」(camera positioning sys
蘋果購併關鍵是「人才與智財」 近期偏愛金融與音樂新創
與其他科技巨頭相比,蘋果(Apple)的購併案無論是金額或規模,似乎都不那麼驚天動地。最為外界所知的或許要屬2014年30億美元的耳機品牌Beats購併案。但蘋果從未停下購併腳步,而是「惦惦吃三碗公」,每一次的購併案都是精心計算過後的交易。 如果只看蘋果有義務揭露的交易案,肯定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根據Apple Insider的報導,2019年蘋果有公開紀錄的購併公司僅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