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顯示技術和產業發展 智慧應用 影音
Vishay
Event

平面顯示技術和產業發展

TCL集團工業研究院總監付東。
TCL集團工業研究院總監付東。

顯示技術現在無疑是以液晶為龍頭老大,而且在亮度、反應時間、對比、視角等特性不斷提升之下,現階段技術已高度成熟。最被人垢病的動態殘影問題,也因畫面轉動頻率進步到120Hz甚至240Hz而獲得改善。

背光技術有所提升,以LED為背光源改善對比度,大幅降低功耗,並且色域從60~70% NTSC增加到120%,也許和真實世界有所差異,但在顯示技術上意義很大。

CCFL雖不像LED可以做區域控制,但也能夠分區控制動態背光,以一條一條方式分區,如此一來背光對比度可以超過10000:1,降低功耗50%。要注意的是因為是日光燈管,因此不能關死,不然會有啟動太慢的問題。

尺寸方面,目前40吋是主流,最大可達80吋,因為人兩眼水平視角為30度,60度內都相當清晰,60度就是80吋;80吋是自然視覺狀態,有很好的臨場感。如此解析度達到4K x 2K,效果震撼,若作為藝術展現,可達印刷水平。

電視若只做為顯示用,則功能逐漸衰弱中,但和互連網結合或和家庭其他電器整合就不同了,這是未來必然方向;例如用作油畫展示、相片展示。無線是另一趨勢,因為愈做愈薄,cable必須擺脫,可預期無線會是強烈的發展方向。

其次看到老二PDP,PDP為何還沒有被LCD打倒?主要就是因它自發光特性,因此有極佳的色塊線性。其實若比較直接發光和後面照射發光的兩幅畫,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從原理上看,液晶呈現的移動圖像模糊,但PDP就好很多;這些是PDP沒被打敗的因素。

再就成本來看,比較52吋顯示器,LCD面板成本高、PDP低,但就系統來看,PDP因有一些高壓元件,成本較高。整體而言,大尺寸PDP成本較低,小尺寸則無此優勢。

PDP技術性能也持續增強,與2007年相比發光效率可提升1~2倍,厚度漸薄逐漸接近液晶。解析度是問題,也是之前被打敗的因素,對比度則是錦上添花,天生比液晶高。

發光效率最為關鍵,PDP自發光,就像日光燈概念,但日光燈是長條狀,PDP很薄一塊,放電區很小,因為空間限制,沒法效率高,現在2流明/瓦,往後以進步到5流明/瓦為目標。

OLED比LCD更綠色,結構上來看,LCD層層疊疊,能耗必然較多。而且性能顯示,LCD每一層都會衰減,利用率只有5%;OLED則大部分都可以發射出來。另外在低灰度下,OLED有良好色域,並且移動顯示效果好。

LCD已成熟,OLED處於發展階段,不管從市場、出貨量、性能、成本,前者都大大領先。OLED現用於小面積,因用LTPS驅動,做不大,成本也較高。壽命是另一個問題,行動式產品原本就只用2~3年,OLED可以導入;但若用於家庭,OLED壽命就必須提高。

電子紙以E-Ink為主流,元太是龍頭業者,近乎獨占。電子紙三大發展方向,一、彩色化,可使用濾光片。二、可撓性,可用塑膠基板。三、實現書的性能,要Roll-to-roll。其中為達可撓性多使用塑膠基板,但溫度性和抗化學腐蝕性不好,時間久易失效,因此可改用金屬,即不銹鋼金屬薄膜,可撓曲;使用該技術2007年可以做到14吋,但可撓性有限,無法Roll-to-roll。

3D可以說是顯示器的終極方式,技術分作戴/不戴眼鏡,後者也就是裸視,是最近發展熱點。另外還有柱狀光柵、多視點3D技術,高解析度面板是裸視多視點3D技術的基礎。

各顯示技術的產業發展狀況,很明顯LCD主宰市場,LCD單價直落,從2005年26美元/吋滑落到2008年11美元/吋,滲透率也從11%躍升到51%,估計2010年LCD市占達68%,2013年達到81%。PDP則維持7%市占不變。OLED用作手機主螢幕為主要應用市場,但估計自2010年之後有OLED TV問世,而且將是OLED成長最快的應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