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系統管克服邁向混合雲之挑戰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ST Microsite

善用系統管克服邁向混合雲之挑戰

  • DigiTimes企劃

雲端前瞻應用與產品研發 謝坤穎博士
雲端前瞻應用與產品研發 謝坤穎博士

來自業界雲端運算中心的謝坤穎博士,其擅長的技術領域,為系統管理平台之開發,因此他就以此角度出發,探討企業意欲接合公私雲時,可能遭逢哪些挑戰。

謝坤穎指出,以往企業資料中心採用硬體系統獨立區隔之建構邏輯,講求高規格、高容錯的硬體設備。如今走向私有雲,情況則大不相同,企業資料中心逐漸轉而採用大量低價硬體設備,預設硬體錯誤為正常狀況,並藉由統一管理機制,佐以良善的分散備援模式,將工作負載適切分散至不同的伺服器節點,以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等目標。

組成私有雲的硬體環境架構,無非正是資料中心,而資料中心的基礎組成單位為機櫃,機櫃內涵蓋三大硬體元件,分別是交換器、伺服器與儲存設備。

上述硬體設備之所以走向平價化、低規格化,且運作效能有增無減,箇中要角無疑就是雲端系統管理平台,其為一種整合性管理系統,並建構於硬體管理層之上,可針對資料中心進行控制與管理。

至於雲端系統管理平台可發揮的管控功能,範圍可謂不小,舉凡硬體資源虛擬化、自我服務管理入口、軟硬體系統狀態監控、各項資源之分配與管理,乃至於帳戶與資源配額(Quota)管理、數據分析,都含括在內,然最終目標即是確保雲端服務之最佳化;任何應用服務,究竟適合運行在哪台實體主機,最易於展現優異性能,便需仰賴雲端系統管理平台居間協調調度。

以開放原始碼軟體CloudStack為例,透過其視窗,企業系統管理者可輕鬆掌握諸如主機、處理器、記憶體、儲存等資源的分布狀態,以及各虛擬機器安裝時的基礎配置。不僅如此,系統管理者甚至可以專案為檢視依據,深究各專案之於虛擬機器、儲存、頻寬的使用情況,連帶包括TCP/IP Port或IP Range的設定,以及相關統計資料,都可鉅細靡遺加以呈現。

論及雲端系統管理平台的型態,其實相當多元,在開原碼部分,除前面談到的CloudStack外,尚包括OpenStack、Eucaplyptus、OpenNebula;在商用陣營部分,除了人們熟知的VMware、微軟(Microsoft)外,IBM提供的SmartCloud Foundation亦屬一例;另有一種「自行研發+自有硬體」模式,譬如工研院的Cloud OS。

謝坤穎補充,雲端系統管理平台意欲妥善肩負上述重大使命,其間自然牽涉諸多設計細節。首先即是資源虛擬化,它需要能辨認哪些虛擬機器處於開機狀態,哪些處於休眠狀態,裨益上層做最佳的資源調度;其次是雲端?叢集架構,此對於跨國企業尤其重要;第三是虛擬資料中心,以中大型企業為例,通常擁有多個事業部門,此時即不妨在共享同一套硬體資源的前提下,讓各部門彷彿各擁資料中心,可自行管控被分配的資源,且彼此間絕無互搶資源之衝突。

其餘設計細節,還包括了圖形化介面、虛擬機器動態遷移、智慧型資源配置、電源管理、自動擴展(Auto-Scaling)、高可用度(HA)等等。

所謂混合雲,係由兩個或更多的雲端系統所組成之雲端基礎設施,內含公有雲、私有雲、社群雲,這些系保有獨立性,但藉由標準化或封閉式專屬技術相互結合,足以確保資料與應用程式之可攜性。

公有雲優點在於低投資障礙,對於亟需擴展到眾多伺服器的應用程式,是很好的開發測試環境,但安全性為一大罩門,且容易讓IT組織對於資料中心的功能失控,產生消極反應。至於私有雲之優點,即是拜IT組織高度控管資料中心所賜,無須過多關注安全問題,但缺點是實施與採購新硬軟體之高投資風險,以及需要制定新的業務流程(註:原有流程不完全適合私有雲)。

儼然蔚為大勢所趨的混合雲,則兼具公私雲之優點,因此富含操作靈活性,俾使企業可援引公有雲進行開發測試,並藉由私有雲運行關鍵業務,還可視情況將高峰值和高負荷的工作移至公有雲執行;但它也有缺點,一來是公私雲接合之間的安全控制,二來則是目前仍處於開發階段,可供作實際使用的產品與服務相對不多。

謝坤穎認為,當企業決定由私有雲邁向混合雲,可能面臨的挑戰包括:一、虛擬機器之跨平台相容性;二、資源配置與管理;三、安全性問題;四、SLA與HA匹配問題;五、其他挑戰,例如在混合雲環境的不同雲之間移動既有應用服務,無須做任何關鍵性的修改(如網路設置、安全性原則、業務流程或管理監控工具)。

總括而論,企業邁向混合雲之困難,其實不純粹只有技術問題,尚包括了使用流程、服務規範等種種非技術問題,凡此種種,顯然都可望透過雲端系統管理平台的輔助,因而獲致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