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鏡6年場域應用有成 工研院助預防醫學落地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6/30
截至2020年6月29日上午10點,全球感染COVID-19人數確診數達1,011萬人、美國確診數254萬人、台灣確診數447人。工研院服科中心技術長張傳育分析,國外疫情仍相當嚴重,服科中心整合與開發非接觸式生理量測技術,協助降低醫療人員的感染機率、節省醫療防護衣的使用,更重要降低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也希望透過不斷深化技術與場域的整合,能夠滿足未來可能更加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防疫需求。
眼底鏡6年場域應用有成 工研院助預防醫學落地
基因檢測納入常規挑戰 長期的個人化價值須展現 智慧醫療 》預防醫學 2020/06/19
全球健康與醫療產業都希望從智慧醫療向前後延伸至智慧健康與智慧照護,而在智慧健康方面,不少人希望藉由基因分析、家族病史,來瞭解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又或是說,因為得知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可能的健康發展方向,因此有一些預防醫學的策略可以擬定。對此,眾匯智能健康(醫聯網)董事長王欽堂認為,隨著基因檢測服務成本逐漸降低、穿戴裝置的普及、線上醫療資源的整合,個人健康有機會能夠更到位。
基因檢測納入常規挑戰 長期的個人化價值須展現
賣出健檢改創遠距醫療 醫聯網關鍵轉折:數位轉型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6/17
很多人每年或是每2年都會做健康檢查,然而,健康檢查的數字出來,頂多看看紅字,看看底下的醫師建議就結束了。但要落實全人醫療、精準醫療、預防醫學,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員要做的可不只這樣,遠距醫療新創眾匯智能健康(醫聯網)董事長王欽堂希望藉由提供遠距醫療、健康檢查、個案管理、AI醫師、疾病風險等服務,細膩化不同的應用場域的使用者體驗。同時也分享,從健檢事業,轉向(pivot)遠距醫療平台事業的發展過程。
賣出健檢改創遠距醫療 醫聯網關鍵轉折:數位轉型
大數據助掌握異常 北榮防跌有「四到」 智慧醫療 》預防醫學 2020/06/15
2019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莫330餘萬人,新生兒約莫17.5萬人,在這高齡、少子化的社會,除了醫療科技的進展,健康科技的輔助和落實預防醫學都十分重要。在醫院端,台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護理品管部護理長吳秀玲與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與實證照護策略,希望降低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希望從「四到」的概念,嘉益民眾健康。 有效整合護理資訊系統
大數據助掌握異常 北榮防跌有「四到」
預防醫學走進居家 需細膩數據意義與醫師互動 智慧醫療 》智慧醫材 2020/06/09
全球健康與醫療產業都希望延伸智慧醫療服務至智慧健康與智慧照護,而在智慧健康方面,不少人希望藉由基因分析、家族病史,來瞭解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因為得知近期身體狀況與可能的健康發展方向,與專業醫療人員共同擬定預防醫學策略,對此美商宇心生醫(QT Medical)台灣分公司研發部副總經理洪簡廷州分析,要達成上述目標,從量測技術、醫療數據解讀、醫師與數據之間的應對都需有完善的規劃。
預防醫學走進居家 需細膩數據意義與醫師互動
單次看診到綿密互動 醫療物聯網助攻預防醫學 智慧醫療 》預防醫學 2020/06/04
電腦資訊系統技術不斷進步、應用不斷升級,越來越多醫療科別都隨著資訊化的腳步而有了數位轉型的嚮往與契機,在醫療大健康生態系當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特別指出,在健康和亞健康等民眾與醫院之間的互動營造、醫療本質的延伸、醫療單位的門戶合作上,都有值得各界共同思索之處。 拉近民眾與醫療的距離 系統平台與醫療物聯網或成大將
單次看診到綿密互動 醫療物聯網助攻預防醫學
職場健檢風吹回醫院 人員健康也成醫院痛點之一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6/03
近年來智慧醫材以及軟體即醫療器材(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的技術研究風潮盛,後段的落地與場域應用也深受市場關注,在醫療院所端的應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即分享,家庭醫學科與醫學科技即能夠提供員工健康檢查與資訊追蹤很多的幫助,也就是不僅照顧病人,醫療專業人員的健康也相當重要。 達標即介入關懷
職場健檢風吹回醫院 人員健康也成醫院痛點之一
遠距醫療第三方付費到底是否可能? 需盤點誘因!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6/02
因為疫情緣故,零接觸和非接觸的醫療照護需求持續攀升,也讓各界對於遠距醫療生態十分好奇,其中,遠距醫療的服務對象、付費機制、暨有醫療體系的支援與布局也都十分關鍵。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分析,第三方付費、民眾的健康促進意識、獎勵回饋分潤機制都需要有更細膩的研擬,或許有機會能找出一個遠距醫療台灣模式。 參照國外私人保險作法
遠距醫療第三方付費到底是否可能? 需盤點誘因!
新創醫院闖天關 關鍵在於合作方法與洞察用戶心理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5/28
亞大基因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張明台與亞大基因科學長暨共同創辦人蘇中才,過去持續在疫苗和抗體研究與醫療院所合作,分享與醫院研究單位及醫師合作的關鍵,在於呈現電腦科學的力量、成為互補夥伴、融合領域知識,才有機會成為彼此工作與開發上的最佳夥伴。 與醫師合作 合作方法與關係更重要 以醫療端來說,非
新創醫院闖天關 關鍵在於合作方法與洞察用戶心理
募資8千萬怎麼用? 亞大基因3大服務奠定後防疫科技 智慧醫療 》醫電整合 2020/05/27
針對COVID-19(新冠肺炎)的分析與疫苗與藥物的研發,亞大基因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張明台表示,雖然病毒與宿主之間的基因體分析都相當重要,然而因為病例數較少,也讓台灣的研究相形之下有些掣肘,不過仍舊看好在基因分析流程與資通訊科技整合與交流的情況下,台灣的醫療與前端研究都會有不錯的發展。 各式病毒研究 同時不更改既有流程地協助
募資8千萬怎麼用? 亞大基因3大服務奠定後防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