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達打造機台醫生 生產效率提高3成
面板大廠友達立足智慧製造、深耕數位轉型多年,整合智慧物聯網(AIoT)、工業物聯網(IIoT)與數據分析等技術,打造機台醫生,透過AI為工廠進行多元健檢,再結合綠色製造經驗,將老舊廠房轉型為永續智慧工廠。 友達近年來積極推進數位轉型,發展AUO Digital Network Connectivity(簡稱AUDNC),透過感測器蒐集設備數據,並搭配廠內大量部署的Wi-Fi基
保衛OT營運安全 睿控網安奪SC Awards兩大獎
數位轉型加劇資安風險,尤其5G時代到來,資安疑慮往往被視為阻撓企業投資5G的最主要原因。工業物聯網(IIoT)資安業者睿控網安(TXOne Networks)日前在重量級SC Awards Europe 2022中榮獲兩項大獎,包括Stellar系列被評選為「最佳端點防護」,而Trend Micro Portable Security 3 Pro則被評選為「最佳合規控管工具與解決方案」。
寶僑採用Azure以奠基與拓展數位製造平台
寶僑(Procter & Gamble;P&G)與微軟(Microsoft)簽約,採用Azure雲端運算服務以聚焦提升自動化製造能力、資料運用、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人力效率、生產力,以實現可規模化的預測式品質、預測式維護、受控制的出貨、非接觸式作業、製造永續最佳化。 根據CIO Dive報導,寶僑已運用Azure IoT Hub與IoT Edge實現機器
5G專網波瀾不興?R17正式凍結 真正好戲還在後頭
5G時代,全球行動通訊正在加速發展。不久前,3GPP Release 17(以下稱R17)標準正式凍結,意味5G第二代演進的版本標準正式完成,將推動全球5G邁進新里程碑,而3GPP從2020年起一直以線上會議形式討論R17協議的內容,如今總算得以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疫情打亂原有步調,多少影響5G發展進程。而另一件事,則是由政府指配的4.8~4.9GHz專網專頻費率與管理辦法則是將在近期拍板定案,未來
智慧製造下半場 數位轉型如何接軌淨零趨勢?
製造業發展ESG、邁向淨零碳排成為近年產業努力目標。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現今少量多樣生產型態、急單產線變動等,如何運用新興科技,加速產業數位轉型,一直是近年產業熱議的焦點,但隨著全球加快淨零腳步,如何在數位轉型同時兼顧減碳節能,也成為產業能否接軌國際的關鍵。工研院因此建議,企業可從網路環境、生產設備、營運管理三面向著手,透過5G專網、工業物聯網、AI虛擬助理等強化企業淨零碳排競爭力。
半導體大廠加碼投資台灣 如何抓住智造商機?
看好全球半導體製造及工業物聯網需求強勁,智連工控推出符合半導體設備通訊標準的閘道器(SECI Box)搶進市場,協助產業建立自主設備通訊溝通能力,加速數位轉型。目前已導入包括半導體、面板等諸多重點產業。 面對產業數位轉型現存設備連線通訊缺口,智連工控從工廠端和設備端,為設備機台、製程與資訊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此次自主打造的設備聯網關鍵模組,是符合半導體通用的設備標準SECS/G
新興科技助產業數位升級 遠傳治療轉型痛點有妙方
近年來,「數位先行」已成各產業發展與轉型的重要關鍵字,包括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內,皆想一探數位轉型能否帶動產業轉型,進一步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強化台廠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此,IDC於2021年底提出預估,認為直至2023年,全球將有超過52%的GDP來自於數位轉型及數位技術投資,而亞太地區則至少有約65%的GDP來自數位技術相關貢獻。 該驚人的成果也將帶動ICT產業大躍進。回頭
盤點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十六大關鍵因素
過去兩年多來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邊境封鎖和進出口限制對於生產及航運都造成衝擊,據麥肯錫(McKinsey)調查顯示,有高達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是供應鏈、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運輸方面,都因疫情而受到影響,更有85%受訪企業表示因「數位技術匱乏」而面臨供應鏈問題。 為此,有高達9成受訪企業計劃加速推動數位化供應鏈以提升其適應力,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應鏈規劃、先
多元網路的全面連結 Verizon與Cisco完成C-V2X車聯網驗證
結合Cisco的工業物聯網(IIoT)連網技術,以及Verizon的5G與LTE行動技術、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Verizon與Cisco宣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成功完成蜂巢式車聯網(C-V2X)的觀念驗證(POC)展示,可望促成自駕車與相關活動成本降低、效率與安全性提升。 根據Telecompetitor 報導,目前自駕車主要倚賴路
基礎設施逐步到位 工業元宇宙率先起步
元宇宙大熱,但除了在娛樂和社交媒體上的應用潛力外,業界則是普遍看好應用於製造領域的「工業元宇宙」,相較消費市場反而更具有較大的剛性需求,且目前產業大廠數位化程度普遍高,加上已有工業物聯網、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等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工業元宇宙可望率先起步。 近年產業大肆討論元宇宙浪潮,然業界仍普遍認為,目前的元宇宙仍處於一個開始萌芽的階段,關鍵是是否能出現殺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