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物聯網 建構智慧工廠 智慧應用 影音
台灣帆軟
DForum0620

機器人+物聯網 建構智慧工廠

  • DIGITIMES企劃

汽車業應用機器人提升生產力已行之有年(Wikipedia)
汽車業應用機器人提升生產力已行之有年(Wikipedia)

各國推動工業4.0的策略方向各自不同,因為每一個國家製造業的環境及遭遇的困境也各不相同。以我國政府正在研擬中的「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為例,被視為可以推進工業4.0的關鍵技術及應用,主要是以三大科技主軸來推動先進製造,分別是智慧機器人(Intelligent Robot)的智慧製造技術、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全線偵測監控技術和巨量資料(Big Data)的資料擷取分析技術,推動產業朝設備智能化、工廠智慧化與系統虛實化發展,並以工具機、金屬加工、3C、食品、醫療、物流與農業為七大應用領域產業,來加速提升附加價值與生產力,以創造產業下一波的成長新動能。

機器人讓智慧製造蔚為成形
以3C產品為例,過去的生產目標是要求「853」,也就是85%的產品要在3天內出貨,但由於3C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對於製造速度的要求已經提高,成為「985」,也就是95%的產品要在5天內出貨,而且因應消費者的要求瞬息萬變,產品設計及製造未來勢必要走少量多樣,才能因應當前的製造趨勢。

機器人可以用來從事重複性高或環境較差的工作,提升生產效率及製程精準度(Wikipedia)

機器人可以用來從事重複性高或環境較差的工作,提升生產效率及製程精準度(Wikipedia)

台灣3C產業過去的代工模式,主要是以大量、平價及標準化的商品為主,尤其是Wintel時代,台灣3C代工業者只需要跟著Wintel的最新技術藍圖走,設法壓低人力、廠房及土地成本,就可以製造出價廉物美的3C產品。即使台灣本土的人力成本上揚,業者仍繼續仰賴中國大陸的低廉人力及土地成本,也創造出稱霸全球近三十年的3C代工王國。

但如今的中國大陸,也正在面臨人口紅利衰退的現象,即使是將工廠搬到中國大陸內陸或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也不行,因為勞動人口沒有想像中這麼多,物價水準也不低,對於成本控制幫助有限。

既然無法仰賴傳統人力,自然就需要更聰明的機器人。經濟部次長沈榮津也指出,工業4.0的核心,其實就是機器人,不但可以用來從事重複性高或環境較差的工作,提升生產效率及製程精準度,更重要的是,當人力資源釋出可以進行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時,產業轉型升級的可能性也跟著提高。

日、歐機器人產業雖然早已有非常重要的應用,但大多是跟著汽車業及重工業發展,反觀台灣則是以汽車業與電子業對機器人需求最多、用得最廣,工業局金屬機電組長沈維正表示,台灣現在主打工業用機器手臂,未來希望可以推廣到全工業領域。

如工研院所開發的「產業機器人智動化揀選技術」,運用視覺動態導引功能,提供高精度揀選超強「手、眼」整合功能,自動揀選瑕疵瓶頸,目前更已在國內知名的鳳梨酥大廠試營運,未來可運用於3C產業、金屬加工業上下料、食品業取放、包裝、檢測等服務。
因應機械手臂操作與程式專業人員的養成不易,工研院也研發出「產業機器人智慧教導器」,透過平板電腦運用使用者導向的人性操控介面,用一隻手指就可以直接操控機器手臂,具有產業機器人智慧互動式路徑規劃技術,提升產業機器人操作的直覺性,即使是非工程人員也可以快速上手。

另外,因應生產力4.0智動化趨勢所研發的「安全型觸覺機器人」,具有世界領先的撓曲包覆、高密度碰觸感測防護功能,提供人機協作生產的最佳解決方案,具有產業機器人作業安全防護技術,包括碰觸即停、警戒區域機器人動作調控等功能,提供無死角、全面防護人機操作安全,而且所需安裝成本低,極具國際市場競爭力,可運用於3C產品組裝產線、食品包裝業取放及工廠協作機器人,預計明年第1季可開始服務業者。

至於民間業者方面,也是活力十足,在民生工業領域耕耘數十年之久的富堡,因為熟悉產業製程知識,於是尋求專精機械手臂製造的上銀和智動化設備控制器的新漢,合作開發出「全球民生用紙業機器人」,可以應用於民生用的濕紙巾、面膜、紙尿布、衛生棉等大量自動化生產,不但節省人力,提升生產效率,未來還可和銷售及售後服務資訊結合,堪稱是工業4.0在台灣的本土型應用。

物聯網及巨量資料 串聯智慧工廠運作
智慧工廠是生產力4.0發展的重要關鍵,其中包含的技術如物聯網、虛擬化、巨量資料、雲端運算等,發展焦點在於如何讓完整的製造流程,可以透過資訊系統連接起來,經由站點感測、資料蒐集、處理計算、與數據分析等,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如西門子Amberg廠的生產、物料搬運與資訊流部分,已有75%自動化,包括可自動記錄各種能源使用狀況、減少機台能源耗用、並釐清非生產時間的能源浪費。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指出,工業4.0起飛的基礎,最關鍵的零件就是物聯網使用的「感測器」,必須要能在台灣研發生根,台灣才能發展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4.0。

國家實驗研究院目前也已組成物聯網感測器產學聯盟,成員包括上銀、車王電子、聯發科、研華寶元等四家公司,同時還納入學術機構如交大、清大及中正大學,就是希望能將企業的know-how及需求和學界接軌,推動國內自主研發感測器,並培育人才。

另一個攸關智慧工廠運作的技術關鍵,就是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由於新一代的生產製造理念,是透過機器人及物聯網來扮演勞動工作的「操作者」,原來負責操作的人類,應該要升級為生產過程的「設計者」、「決策者」及流程的「管理者」,若能將機器人及物聯網上的生產資訊加以蒐集分析,可望成為提升生產良率與效率的重要關鍵。

舉例來說,LED製程參數資料有配方資跟機台資料,透過持續收集生產數據,將不確定性資料結構化,並且透過巨量資料分析處理智慧化,然後進行資料呈現決策分析,就可以讓生產過程持續最佳化,提升效率與良率。若是搭配上訂單/需求的分析預測,不僅能減少成品庫存數量,更能依照市場變動進行進料需求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購料支出。

羽冠電腦總經理 鄭滄光 表示,巨量資料在生產力4.0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整合ERP、MES、SPC等管理資訊系統的資料,另一方面擷取生產設備/廠務設施監控系統的製程及環境資料,然後經過專業的資料萃取和分析判斷,最終在製程、品質、生產排程、設備效率、及節能減排等五個面向,提供創新或改善,而為製造業者創造出獨有的競爭優勢。

從智慧製造到創新營運模式
卓永財指出,生產力4.0可以效法德國堆動工業4.0的精神和做法,就是「合作夥伴生態系統間的競爭」。如上銀和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廠美商應材合作,發展機台專用的線性滑軌,可以在24小時運轉下,依然維持3年的生命週期,反觀應材的日本競爭對手卻只能維持1年,應材打贏了,上銀也可以因此受惠,這就是生態系統間的競爭。

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兼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陳炳輝也指出,世界製造強國如美、德、日、中、韓,都已不約而同的努力推動工業4.0,在技術的層面上,各國採用的技術其實大同小異,因此真正的決戰點,應該是誰能提出創新的營運模式,除了增加生產力外,才
能讓國家的產值快速倍增。他因此懇切呼籲,要推動生產力4.0,一定要抓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