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工業3.5藍湖策略 型塑台灣製造業新典範
- DIGITIMES企劃
為探知台灣製造業投入智慧化的現況,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特別與DIGITIMES攜手合作,於今年3月展開「2020台灣製造業智慧化調查」,共計回收527份有效問卷,逾六成樣本來自科技業與金屬機電業,與台灣產業結構相符,凸顯此項調查具有代表性。
身兼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的簡禎富表示,根據調查,有意導入新科技的企業,多傾向應用在「營運管理」、「研發設計」,象徵台灣企業推動智慧化的態度相對沈澱務實,重視基本面。
所以當問到導入智慧化的預期效益時,多數企業都將「改善營運體質」列為首選;但值得留意,「提升彈性生產與客製化能力」也獲得頗多票數支持,象徵企業對於中美貿易戰、少量多樣接單等趨勢成形,確實備感壓力。
簡禎富建議,企業推動智慧化務求聚焦、要有完整策略,切忌今天做A、明天做B;再者必須找到對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憑藉外部支援力量來加速智慧化進程。
他認為工業革命是價值重分配與生態系統的競爭,工業先進國家倡導「工業4.0」的目的,是從新興國家奪回10%全球製造比例,對台灣影響甚大;因此台灣應思考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策略,一味跟風只會喪失主場優勢。於是他提出「工業3.5」觀點,主張應藉由混合策略與破壞性創新,維持自身獨特優勢,避免遭上下夾殺。
推動工業3.5的根本目標,即是提升「彈性決策」品質,無論運用IoT、大數據、虛實整合系統(含CPS和Digital Twin)等種種工具,皆是力求提升彈性決策能力;換言之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只是由數位工具驅動的轉型,更大的意義在於「企業維新」。
「『聰明生產』是最重要的決策,為實現這一點,企業應先盡力克服產能規劃與產銷決策的挑戰,」簡禎富建議,企業不妨嘗試建立PDCCCR製造策略決策架構,按照價值的來源規劃其組織架構。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言,必須把外部市場帶到企業,動員內部能量來滿足外部市場的需求,藉以創造營收;但即使賺到營收、仍可能陷入虧損,所以企業應當重視價格,舉凡如何調度資源、如何整理量價關係,皆是關鍵。
而企業欲實踐工業3.5,不妨採取「容易摘的先摘」原則,將一些原本靠工程師不斷Try & Error、或是靠老師傅經驗判斷的題目,轉向AI與大數據分析,形成一種只考慮「可控制覆蓋誤差原因」的創新模式,如此才能加速破壞性創新、提升聰明生產。順著這個脈絡,台灣企業應投入「藍湖策略」而非「藍海策略」,因為湖的規模小,工業先進國家看不上眼、不會來搶你的地盤,更是淬鍊隱形冠軍、製造典範的契機所在。